第841章 小城(第3/4頁)

但王源甚是猶豫,他知道這護送百姓的任務很艱難,看似沒什麽,但卻很可能成為一樁危險的差事。

正猶豫不覺之時,李欣兒笑道:“就這麽定了,你不是擔心百姓們怕咱們丟下他們跑了,心裏害怕麽?我是你的夫人,我們留下來豈非更能安百姓之心?這可比其他將軍們留下來安定人心的效果更好。你給我們留下些兵馬,其余的便不用操心了,總之一定安全將百姓們護送到達便是。你們擊敗了敵兵之後也趕緊來接應便是。就這麽定了,莫猶豫了,耽擱太多時間了,你們該準備上路了。”

到這時,王源也沒什麽話好說,只能留下百名親衛護送。同時仔細的叮囑了一番三女,告訴她們一定遇事不能慌,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婆婆媽媽了好一會,才被李欣兒催促離開。

兩千五百騎兵整裝上路,這一次不再有任何的牽掛,頂著烈日沖上官道。在眾百姓的目光之中,滾滾絕塵而去。

……

一百多裏外,烈日炙烤之下的大地上孤獨的矗立著一座小城,那便是河北道所屬平原郡的治所平原城。

平原城原本是一處貧瘠的郡縣,百姓們生活的很是貧苦。但自從五年前來了一位新太守之後,這裏很快便換了面貌。這位新太守上任之後,著手整飭當地吏治、廢除苛捐雜稅、獎勵人才、整飭治安。並且親自率領百姓們屯田墾荒,挖渠疏河。僅僅三年時間,這座貧瘠的平原小城便政務清明,家家富足起來。

這一位太守便是從京城外調而來的殿中侍禦史顏真卿。當年他之所以被貶離京赴平原為太守,實則是因為得罪了李林甫和楊國忠。當時朝中李適之同李林甫爭權,朝臣紛紛各自站隊,而顏真卿卻不願同流合汙,故而為兩方所排擠,不得不離京外任。但這樣一來反而給了顏真卿一個避而遠之施展才能的機會。短短三年,顏真卿便將平原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得到上下一致認同。

兩年前,顏真卿的好友,大唐當代名士,大詩人高適曾來平原城拜訪顏真卿。目睹了顏真卿治理之下的平原城的盛景之後,高適還曾寫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贊美詩送給顏真卿。

詩曰: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自承到官後,高枕揚清風。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

在此之前,大唐上下官員百姓對顏真卿的印象也大多是停留在他是當今書法大家,是大唐的文壇名士,但對他的理政才能卻知之甚少。而來到平原郡後,顏真卿終於釋放了自己的才能,讓人刮目相看。

但和顏真卿接觸的多的人還知道他的另一個特質,那便是堅持心中的想法,不為權勢所迫,絕不同流合汙。這一點,當時的李適之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自然是深有體會,因為他們爭權奪利之時,顏真卿便不止一次的上書玄宗表達對他們的不滿。在那種時候,能夠上書陛下表達對這三人的不滿,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沒有巨大的膽識和勇氣,沒有內心中的強大是絕不可能做到的。而且,顏真卿的原則性很強,當初正是得知王源也和這些人攪合到一起之後,即便顏真卿內心之中對王源的詩作和書法深為佩服,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和王源還詩斷交,根本沒有任何的猶豫。

這便是顏真卿,一個內心有自己堅持和原則,鐵骨錚錚的大唐名士。

當然顏真卿並非是獨善其身之人,他不會和很多大唐名士一般選擇眼不見心不煩,選擇歸隱山林發牢騷。在平原郡任上,一方面治理政務,一方面顏真卿從未放棄關注朝中的一切事務。即便他人微言輕,對於朝中的事情沒有發言權,但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自他離京之後,朝中風雲變幻,波瀾不休。先是李邕一案牽扯到了李適之,李適之罷官倒台,最後莫名其妙的淹死在一條大河裏。再後來楊國忠和李林甫之間的爭權奪利,到後來楊國忠獨攬大權,李林甫被挖棺暴屍,成為大唐罪人,一樁樁一件件,顏真卿都看在眼裏。每一件事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除了和身邊的親密好友說幾句之外,再無其他表達的途徑。

當然,他也一直關注著一個人的沉浮,那便是王源。雖然和此人斷交,但此人是顏真卿一直欣賞的才學之士。王源的詩文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就算這個人的品行有虧,但不能抹殺他的才學。而正是這個王源給了顏真卿無數的驚喜,當顏真卿得知王源被楊國忠任命為劍南節度副使去討伐南詔之時,還曾擔心這個只有文才的少年會誤了大唐的大事。然而後來發生的一切讓顏真卿大為驚嘆。

這幾年來,王源平南詔,破吐蕃大殺四方的消息一件件的傳來,顏真卿真是差點驚掉了下巴。而且顏真卿並未聽到王源依附於楊國忠之後做出什麽傷天害理有損大唐的事情來,相反還聽到過王源和楊國忠之間諸多不合的傳言。那一次,自己的堂兄常山郡太守顏杲卿隨同安祿山去京城給貴妃娘娘慶賀生辰,回來時曾特意來到平原城和顏真卿談及和王源見面的情形。當聽到王源依舊記掛著自己,依舊把自己當做朋友的時候,顏真卿心裏也有了些異樣的感覺。顏真卿有時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當初只因為他和楊國忠結交,借楊國忠上位自己便將他列為趨炎附勢之人,這是否是一種偏激。若王源沒有的楊國忠的提攜,又怎能有今日為大唐南征北戰立下的莫大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