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8章 蕭梁世子(第3/4頁)

魏征笑了笑,道:“主公有所不知,這裏民間散落的古書和好書有許多的,郢州原來是春秋時期楚國的核心區域,有許多那時候的古簡就流傳了下來,楚國的史書和屈原的一些辭賦,都有些在民間能找到。我上次夜探那人住處時,就看他在抄著一卷竹簡呢,想必不是春秋,就是秦漢時的物件。”

“除此之外,南梁武帝的第七子,後來自立為皇的梁元帝蕭繹當年也在江陵任過荊州刺史。此人號稱天下才子,藏書數十萬冊,最後兵敗身死的時候還把這些藏書付之一炬,但仍有一些珍貴的書籍被宮人搶出,流落民間。”

“郢州離作為荊州治所的江陵並不遠,民間也散落了不少蕭繹的藏書,那抄書先生一直在此逗留,只怕也有此原因。”

王世充笑了笑,道:“說了半天,你還沒說此人是誰呢!魏征,聽你這樣一說,我倒是很有興趣跟此人結識一下。有時候這樣的名士和書生,在亂世時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不亞於關隴軍事貴族的那些武將世家。”

魏征微微一笑,道:“之所以魏某對此人有濃厚的興趣,甚至能越過本土的眾多豪族,向主公舉薦,最大的原因不是因為此人的才學或者是志向,而是因為他的身份,哪怕此人一無是處,真正到了亂世的時候,也能在這附近一呼百應。”

王世充不信地搖了搖頭:“不可能吧,他能是楚國的王族?可是楚國離現在也亡了幾百年了,就算是楚王族的後裔,也不可能有那種號召力了吧。”

突然王世充雙眼一亮,脫口而出:“該不會,該不會是那梁朝蕭氏的後人吧!”

魏征猛地一拍大腿,笑道:“主公果然厲害,一猜就中,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蕭皇後的堂侄,後梁皇族蕭銑。”

王世充先是聽得連連點頭,然後突然覺得哪裏不對,腦子稍微一轉,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以蕭皇後之尊,兄弟親戚怎麽可能混得這麽慘?比如她的弟弟蕭瑀就被楊堅接入後宮,從小就接受了最優秀的宮廷教育,現在也因為才華出眾而當上了尚書奉禦,專門起草詔書,處理奏折。

魏征看到了王世充眼中的疑慮,知道他在想些什麽,於是微微一笑,道:“主公,你有所不知,那蕭銑雖然是蕭皇後的堂侄,但他是蕭巖的孫子。”

王世充一下子明白了過來,笑了起來:“你早說是蕭巖的孫子不就行了嗎?南梁的皇族那麽多,一個個找起來可真是件麻煩的事。”

王世充一聽到蕭巖,馬上就有了印象,一幅後梁蕭氏興亡的歷史畫卷在他的腦海裏緩緩打開:

蘭陵蕭氏,乃是南朝的第一家族,原本來源於山東的東海蘭陵,後來五胡亂華,北部中國淪陷於胡人之手,漢初名相蕭何的一個後人蕭整,率領族人南渡過江,進入東晉。

後來東晉在晉陵武進地區(今天的江蘇常熟武進一帶)置了一個叫做蘭陵的僑鄉,專門用來安置蕭氏這樣從蘭陵遷居過來的難民,而蘭陵蕭氏也開始在這裏生長繁衍起來。

在經歷了東晉時期的王謝這樣超級世家風流之後,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一代宋武大帝劉裕的繼母蕭文壽,是一位縣令的女兒,嫁給了劉裕的父親劉翹。

蕭文壽沒有象多數狠毒的後媽那樣把亡夫留下的拖油瓶劉裕給遺棄掉,反而把他從劉裕的姨媽家接了回來(劉裕家自幼貧窮,劉裕的母親難產而死,從小劉裕被寄養在姨媽家),並在劉翹英年早逝後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把劉裕和他的幾個異母弟弟撫養長大。

從此劉裕除了多了個寄奴的外號外,更是多了一個善良的後媽,這也導致了劉裕一生無論是貧窮還是發達,一直事蕭文壽如同親生母親,即使在劉裕篡奪了東晉的皇位,自己登基為帝,開創了南朝之後,也是每天去蕭文壽處請安問好,從不間斷。

蕭文壽的慈母之心為自己的族人帶來了持續幾百年的好運,蘭陵蕭氏這個本來只能算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南渡的漢人家族中非常普通的一家,開始在南朝開枝散葉。

到了南齊末年,梁武帝蕭衍篡奪了皇位,自立為君,他在篡位過程中,得到了兩位老同學沈約和範雲的大力相助,而這幾位才子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個心狠手辣,完全沒有一點作為當時文壇領袖的謙謙君子之風。

蕭衍篡位後,在初期對國事是非常勤奮用心的。他不分春夏秋冬,每天五更起床批奏折,冬天的時候改奏折時把手都凍得裂開,為了廣開言路,還在宮門外設立兩個木箱,歡迎平民百姓上書指責朝政中不當之處。

蕭衍的為人也很節儉,據說一頂帽子戴了三年不換,而一床被子也是睡了兩年也不換,每天只吃一頓飯,還全是青菜蘿蔔,簡直就是一個南朝版的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