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世界變遷(第2/3頁)

作為皇帝,不能不防這一手。

所以,這個事情,許九想要幫劉徹趟地雷,劉徹自然是樂意的。

但,劉徹卻得隨時做好摘桃子的準備。

“將王道給朕從臨邛調回來……”劉徹閉著眼睛下令:“命為護濊軍監軍使……”

左右先是都嚇了一跳,以為那個曾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的大宦官又要殺回來了。有人甚至差點暈倒,還好,劉徹之後的任命讓他們松了口氣。

宦官們更是歡天喜地——曾經,王道這個天子近侍,可是擔任著中車府令的職位。

歷史上,趙構就曾經出任這個位置。

即使他因為某些事情,被放逐到了臨邛,但地位卻絲毫未減,依然握有大權,幾乎就是天子放在臨邛的耳目。

“諾……”宦官們歡天喜地的領命,這些年來,為了填補王道留下的空缺,劉徹周圍冒出了三個大宦官。

他們或是專精於拍馬逢迎、歌功頌德,或專精於背鍋、賣慘,或擅長服侍。

但,沒有一個人能讓劉徹滿意。

其實,劉徹一直想要一個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

夠陰狠,夠毒辣,還能有手段,幫他去做他不願意臟手的臟事。

可惜,到目前為止,劉徹還沒有發現這樣的人才。

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王道去了安東,應該可以為朕做好隨時奪取安東‘銀行’大權的準備……”劉徹在心裏尋思著:“但這還不保險……朕得多留一手準備……”

畢竟,宦官雖然忠心,但處理事情的能力,卻遠沒有文官厲害。

特別是這種摘桃子的事情。

略略想了想,劉徹就想到了一個人選:“袁絲不是去了南越兩年了嗎?是該給他挪挪窩了……免得外人說朕涼薄……”

但現在卻還不急,先派王道過去盯著,等明年在找個理由,將袁盎送去安東。

當然,到時候也可能出岔子,換一個人去安東。

將這個事情放到一邊,劉徹睜開眼睛,問著左右:“長安城現在情況如何了?”

長安考舉在上個月的月中就拉開了帷幕。

但這一次的考舉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報考人數足足有三萬七千余人,是去年的百分之一百七十。

雖然,回鍋肉居多,但是,元德一代,也首次展露身手。

所謂元德一代,是指成長和受教育在元德元年之後的新新士子。

這一代人,比他們的前輩,視野更寬闊,想法更多,見識也更多,尤其是自信心上,遠超了他們的前輩。

畢竟,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漢室的崛起過程。

元德二年,伐朝鮮,四年,馬邑之戰,五年高闕之戰,六年燕薊之戰。

這四場大戰,底定了漢室東北亞霸主的地位,同時也宣告了東亞怪物房遊戲的尾聲。

與歷史上強漢盛唐時期的年輕人不同,元德一代,對於世界的了解和掌握,遠超那些強漢盛唐的人物。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之中,有安東大開發和加恩封國、淘金潮的出現,更有著種種有關身毒與西域的情報與信息。

他們知道,打敗匈奴,只是一個開始,而征服世界,才是他們的使命!

自然,這一代人,是劉徹一直在等待著成熟的一代人。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未來大漢帝國的支柱和脊梁。

因為,他們打小就接受了殖民思想和理念的熏陶,成長在大漢民族主義濃郁的環境裏。

他們是天然的殖民者,最好的殖民地官員。

只是,暫時來說,這個世界,還沒有他們什麽事情。

太宗一代和仁宗一代,才是統治世界的主流。

他們想要接班,再過個十年八年再說吧!

“回稟陛下,少府和京兆尹,今晨來報,說是考舉將在今日,進入第二輪……”一個宦官阿諛著說道:“托陛下洪福,此番進入第二輪的士子,足足有一萬八千余人……”

考舉過了第一輪,就有了做官的資格——雖然,大部分都是薔夫、遊徼一類的最基層的事務官,甚至是更基層的鬥食。

而且淘汰率非常高。

每年,至少有一半的考舉士子,在競爭或者官場鬥爭之中被人趕回家。

但能夠熬過第一年的人,卻基本都具備了在官場的生存能力。

許多人甚至出現了逆襲——在這個政績為王的年代,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就像現在剛剛上任的長安令楊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於人才,特別是能做事的人才,劉徹不會去計較他們的出身和做事方法——能成功的人,就是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三代聖王留下的成功秘訣。

至於他們怎麽成功的?

需要去問嗎?

事情做的好,就保他,出了紕漏,那也是他自己倒黴。

反正,皇帝嘛,自私自利方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