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僵局,1945~1953(第2/22頁)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對於德國的未來,克裏姆林宮首先考慮的是邊界和占領問題。斯大林和他的副手們重繪了德國的版圖,從上面抹掉了被稱之為“德意志軍國主義策源地”的普魯士。東普魯士連同哥尼斯堡成了蘇聯的一部分。西普魯士連同但澤則歸重建的波蘭。斯大林還決定把德國的西裏西亞和波米拉尼亞移交給波蘭,以補償蘇聯在1939年吞並的而且在戰爭結束時也沒有歸還的波蘭東部的領土。蘇聯人還慫恿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驅逐德意志族人。西方盟國並沒有反對。到1945年底,總共有360萬德意志難民從東歐遷到蘇聯占領區;也有許多人逃到西方占領區。這一著在地緣政治上很厲害,它改變了中歐的版圖。

雖然西方列強一開始都持合作的態度,但斯大林還是做好了爭奪德國的準備。1945年3月底,他告訴來訪的一群捷克斯洛伐克官員,西方盟國會與德國人“合謀”,設法讓其逃脫自己的罪行所應得的懲罰,會對其“較為寬大”。1945年5月,斯大林說,“爭奪德國靈魂的戰鬥”將會是“曠日持久的、艱難的”。而在1945年6月4日,斯大林在會見德國共產黨人時告訴他們:英美打算肢解德國,而他斯大林反對這樣做。此外,他還說,“別看同盟國很團結,但會出現兩個德國”。為了在德國的政治事務中占據牢固的地位,斯大林力主德國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並成倡導“德國統——”的黨,以便將其影響力延伸到西方占領區。1946年2月,德國社會統一黨(SED)在蘇聯占領區成立。

要追求蘇聯在德國的目標,關鍵力量並不是當地的共產黨人,而是蘇聯駐德軍政府(SMAG)。1946年初,在與西方占領當局的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蘇聯駐德軍政府已經成為一個到處伸手的官僚機構,其官員總計達4000人,擁有相當於“帝國政府”在殖民地的特權:蘇聯盧布和德國馬克的雙薪;比蘇聯國內最高級的官員還要好的生活水準;可以對歐洲以前的“優等種族”頤指氣使;能夠經常接觸到西方占領區的各種各樣的影響。那位克裏姆林宮的領袖讓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這兩套相互競爭的秘密警察機構幫助駐德軍政府,同時也替他監督其活動。

駐德軍政府第一任領導人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很快就丟掉了自己的工作:他的巨大的聲望,再加上他的固執,讓斯大林很不放心。他的繼任者瓦西裏·索科洛夫斯基(Vasily Sokolovsky)元帥,是蘇軍指揮官中最有經驗、最有教養同時也是最謙遜和低調的人。斯大林還設立了駐德政治委員一職。1946年2月,這項工作落到了弗拉基米爾·謝苗諾夫——一位34歲的哲學博士和中級外交官的頭上。他過去的生活並沒有讓他為這項艱巨的任務做好準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研究有關拿破侖19世紀初占領德意志各國歷史的档案文件。可惜,對於這位被委以重任的年輕人來說,歷史並沒有給他提供有關將來活動的洞見。

德國的政治局勢以及與西方列強的關系的不確定性,使斯大林給駐德軍政府和謝苗諾夫的指示顯得比較謹慎和模糊。對於德國會有一番爭奪,這一點斯大林沒有疑問,但對於美國介入的程度,他則不能肯定。1944年10月,丘吉爾在與斯大林會談時說,“美國人很可能不打算參與[對德]長期占領”。但是,從1945年秋開始,無數的事件表明,美國人想要留在德國。廣島轟炸後,美國人顯得更有底氣了。這讓莫斯科覺得,他們想要挑戰蘇聯對中歐和巴爾幹的控制權。從那時候起,對斯大林來說,問題與其說在於美國在德國的軍事存在,不如說在於維持蘇聯在中歐尤其是東部占領區的軍事存在。

1945年9月,斯大林拒絕了美國國務卿詹姆斯·拜恩斯的提議:簽訂條約,讓德國保持20~25年的非軍事化。1945年12月,在與拜恩斯的莫斯科會談期間,斯大林對美國決意維護雅爾塔與波茨坦的合作準則表示滿意,並決定“在原則上”同意討論德國的非軍事化問題。這樣做其實是一種策略。斯大林仍然強烈反對拜恩斯的建議,而且,這樣的立場在蘇聯的高級官員中也開始得到認可。1946年2月,事態明朗了。當時拜恩斯給蘇聯人拿出了一份有關德國非軍事化的協議草案。斯大林和蘇聯官員對這個草案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1946年5月,包括政治局委員、軍方和外交官在內的三十八位官員,向斯大林提出了他們的最終意見。朱可夫寫道:“美國人想盡快結束對德占領並撤走蘇聯的武裝力量,然後就要求我們從波蘭撤軍,再然後就是從巴爾幹撤軍。”他們還想幹擾蘇聯拆除德國工業設施和索取戰爭賠償的工作,想“保存德國的軍事潛力,以作為將來實現其侵略目標的基礎”。外交部副部長所羅門·洛佐夫斯基在自己的備忘錄中態度更明確。他寫道,如果接受美國人的計劃,結果就是對各占領區進行清算、撤走蘇聯軍隊和在美國主導下實現德國經濟、政治的重新統一。這反過來又導致,“不出幾年,德、英、美就會聯合起來對蘇開戰”。外交部準備的一份綜述認為,在提出有關德國非軍事化的建議時,美國政府追求的是以下幾個目標:結束對德占領;不讓蘇聯再從德國獲得戰爭賠償;破壞雅爾塔與波茨坦準則並削弱蘇聯對德國的控制力以及對歐洲事務的影響力;加快德國經濟力量的復蘇並使德國轉而反對蘇聯。在外交通信中,這些結論成了評估美國對外政策的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