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怎樣築成的(第2/2頁)

可見,在任何時代,手藝不是萬能的,但是有手藝的,總是比沒手藝的,機會要多那麽一點。

湯姆的飄蕩,來到一個終點,那就是王橋修道院。在這裏,他遇見全書的另一個主人公,王橋修道院副院長菲利普修士,他們一起來打造一座大教堂。菲利普篤信上帝,品德高尚,充滿同情與愛心。但這種信仰不是抽象的,更不會像埃科的《玫瑰的名字》中的威廉一樣總是在與人進行沒完沒了的神學討論。菲利普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也是一個實在人。對菲利普來說,信仰上帝總是體現為很現實的行動,比如修一座大教堂。為什麽要修呢?也很簡單,因為原來的教堂被燒掉了(為何被燒是全書的一個關鍵情節,這裏不作劇透)。

作品從菲利普的角度,寫中世紀一座修道院的內部管理,同對湯姆手藝的描寫一樣,也是細節豐富,讓人大開眼界。菲利普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把他的修道院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一場大火幾乎把他推向絕境。這時候,從天而降的湯姆就有點像是上帝派來幫助他的建築之神了。湯姆向菲利普描述他的重建計劃,這一段長篇大論,濃筆重墨,堪稱經典。湯姆胸有成竹,從容自信,盡顯神匠風采,而菲利普則被一步步吸引,在憧憬中心醉神迷。這也讓人不禁想起《越獄》中的邁克·史高飛向他哥哥林肯描述逃出狐狸河監獄計劃的場景。史高飛和湯姆一樣,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技術是他們求生的共同法則,這也許不完全是巧合。

湯姆的設計比原先的教堂要宏偉得多,這裏面當然有他的私心,可以把工期拖得長一點,確保全家的長期生計,但這也是無可指摘的吧。就菲利普而言,把教堂搞大,當然更是不壞,可以擴大影響,可以吸引更多的百姓。但還有其他一些東西,這裏面有一個工匠對自己手藝的驕傲和期待。菲利普問湯姆為什麽渴望造一座大教堂,湯姆回答說:“因為它很美。”

還有其他的原因,大家自己去尋找吧。起點總是很簡單,結果卻很不簡單。動機很現實,意義在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超越。如此說來,這個教堂的營造就有點不一般了,這世上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這樣的呀。

藍圖很好,現實卻要殘酷得多,有財政的問題,有來自教會更高層的阻撓,還有王位變遷,軍閥混戰,都給建築工程平添各種障礙,乃至毀滅性的打擊。從這裏開始,大教堂的營造被嵌入一幅廣闊的十二世紀歷史畫卷。

與大教堂的命運關聯的諸多人物之中,巴塞洛繆伯爵之女阿蓮娜的命運著實扣人心弦。湯姆修得了她家的城堡,卻擋不住伯爵的覆滅之命。小說描寫阿蓮娜被兇暴殘忍的世仇威廉·漢姆雷強暴的一段,可能會令國人產生強烈不適。我們都習慣了各種童話中的英雄救美,公主遭遇惡魔,千鈞一發之際王子從天而降,從此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這裏卻沒有什麽王子,只有最令人發指,最讓人難以忍受的現實。此段描寫在西方讀者中也引起爭議,可我們不要忘了,這是十二世紀,一個極端暴力和野蠻的年代,戰火連綿,法律無存,人命危淺,婦女更如俎上之肉,何以擺脫被宰割的命運?

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王子更是等不來的,就是等到今天也不會出現。但這不是結局,更不是一切,阿蓮娜擦幹自己的眼淚和血跡,不是投河上吊,而是下決心復仇,光復家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個重修“大教堂”的計劃,包含了罪孽、墮落、拯救和重建。這個重修的偉業,靠的是個人堅忍的意志,不屈的精神,與菲利普和湯姆的工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無邊罪惡中的善,無盡黑暗裏的光。

我們常常驕傲自己歷史的悠久,史官文化的豐厚。這些年來從小說到網絡到影視,從戲說到正說到歪說,歷史題材洶湧澎湃,滔滔不絕。但是請仔細看一看,我們對歷史的追捧,迷戀的是些什麽?其實大抵就兩個字:權術。以史為鑒,說得好聽,其實鑒的不外乎宮廷政治、官場技能、爾虞我詐。在這些熱門的歷史作品中,人在哪裏?人性在哪裏?人心在哪裏?

看看《聖殿春秋》吧,你也可以說這不過是一部商業化的暢銷小說,充斥著陰謀、暴力和欲望。但是這裏面有些東西,是我們缺少的,甚至是在我們的所謂“嚴肅”作品中,那就是建造。上帝可以是假的,天堂可以不存在,但教堂是可以造出來的。在建造的過程中,完善的是工藝,收獲的是人心。

嚴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