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舞會宣戰(第3/3頁)

還有一種說法可證明跳舞狂熱是一種中毒現象,受害者可能是接收或被灌輸某種訊息而染病。他們說,這種傳染病,光是眼神接觸就會染上。旁觀者一開始看了覺得很新奇,並在伴奏樂團音樂的影響下,漸漸被征服,最後自己也陷入這種狂熱中。赫克爾堅持要以疾病來解釋:“在意大利,好奇的女人加入群眾,因而染病,但並不是被毒蜘蛛咬到,而是渴切地從他人眼中吸收心靈毒藥”。[17]舉例來說,曾有一千一百人在法國梅斯市(Metz)聚會跳舞,教士想要驅趕操縱他們的惡魔,卻被拒絕。這令人想到歐裏庇得斯所描述的狄俄尼索斯慶典:不管當權者如何反對,狂熱蔓延,人們受到吸引,紛紛放下手邊的事務。從中世紀的跳舞狂熱中,我們也能察覺一絲的政治意味,它可能也是某種消極的反抗形式。窮人容易受到鼓動,他們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團結,足以用來治療赫克爾所謂的“痛苦不安”,包括沮喪和焦慮,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抑郁症。跳舞的人常常對於想驅趕邪靈的教士暴力相向:“被附身的人聚集在一起,對著他們破口大罵,還威脅要大肆破壞。”[18]

至少在意大利,公開慶典似乎發展成有組織的活動,跳舞活動的狂熱程度多少受到抑制。根據赫克爾的研究,在意大利,塔朗泰拉舞等相關的狂熱活動“逐漸成為固定舉辦且受到歡迎的慶典,人們都開心又焦急地期待它們來臨”。[19]在歐洲其他地區,投入跳舞狂熱的民眾,無疑在向教會當局示威,不管官方是否批準,他們這些被貧窮壓迫、被瘟疫威脅的人,都要從狂歡儀式中尋找解脫。但如同之前提到的,教會越來越不希望教堂裏有這些儀式,不想接納這些遠古異教狂歡的行為,只能勉為其難將之當成余興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