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雄本色

本節要講的這位,他與劉備、關羽情同手足,也是一位個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不錯,他就是蜀漢的名將張飛。但是,後世對張飛的了解,多半是從演義小說和戲劇中得來,如果要說歷史上真實記載的張飛,那就不一定都清楚了。不但不清楚,反而誤解多多,比如他真實的形象和秉性,就很容易被《三國演義》誤導,甚至就連他的名字,也多半沒有弄清楚。那麽歷史上真實張飛的英雄本色,又是什麽樣子呢?

張飛第一樣因誤導而受損的東西,就是他最基本的權利——姓名權。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講解張飛,首先當然要弄清楚他真實的名字是什麽。而提到這一點,如果他張三爺死而有知,肯定要對後世發出叫喳喳的怒吼。吼什麽呢?你們為何要亂改咱家的名字?真真氣煞我也!

怒吼的原因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原來,他的名字,《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有準確的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這段史文告訴我們,張飛準確的名字是:名飛,字益德。請讀者諸君注意,“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前面講過,古人有名,還有字,兩者的用途並不相同。名是用來彼此相區別,張三李四,避免混淆。而字,後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場合中顯示禮貌。大體的規矩是:稱呼別人,一般要稱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稱呼自己,則要稱名,以示謙虛。比如劉備在提到諸葛亮時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見於《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而諸葛亮向後主上奏《出師表》,開頭就是“臣亮言”三個字,這見於《文選》卷三十七。名和字,總有意義上的某種聯系。張飛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斷增加品德。不斷增加品德,將來就能騰飛,這正是當時儒家思想盛行的體現,完全是有密切聯系的啊。當時的人,用“德”字來取名字的現象非常普遍,龐德、龐德公、劉玄德、曹孟德。這實際上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張飛的名字,上千年之後卻被人擅自改了。是誰這樣膽大呢?就是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羅貫中大概以為,你張飛要飛,沒翅膀怎麽飛?看你二哥關羽,都有長羽毛的翅膀,你也應當有翅膀嘛!於是自作主張,把人家張飛的表字改了。怎麽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這不就同關羽的羽,配成了一對羽翼了嗎?這樣你們兩個,既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也是劉備的一對翅膀嘛。所以《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說:“姓張,名飛,字翼德。”你會說了,那麽這會不會是偶然的筆誤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書中多次提到張飛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見絕非偶然,而是存心。這樣一改,不僅破壞了張飛原來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從此謬種流傳,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國迷。弄得現今的遊客,甚至還是很有文化的詩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看到張飛塑像前面的說明牌上,按照史書寫的是“字益德”,還說是沒文化,寫錯了。《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人家張飛的名字也是受之父母,你羅貫中憑什麽隨便給別人改了?你經過張飛本人的同意了嗎?要是別人把你的名字羅貫中,改成羅貫西,你同意嗎?今天我們講張飛,開頭就來糾正謬種流傳的名字,意圖有二:一是為這位在咱們四川曾經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張飛張益德,正兒八經維護一回長期受損的姓名權;二是就從最基本的名字開始,好好認識一下真實張飛的英雄本色。

張飛第二樣因誤導而受損的重要東西,是知名度。而損害他知名度的,又是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那麽羅貫中是怎樣損害他知名度的呢?

先來看看張飛“喝斷長坂坡”的故事,這大概是張飛在一般讀者心中最熟悉、最出彩的一段經歷了。那麽在這段故事裏,張飛有什麽精彩表現,其中又有哪些內容是被扭曲了的呢?

據《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記載,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張飛跟隨劉備,經受了一場生死大考驗。當年九月,曹操出動大軍,殺向南面荊州的首府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荊州,還要把寄居在此的死對頭劉備,一並滅了。荊州的行政長官劉琮,舉手投降曹操,劉備倉皇向南撤退。曹操立即抽調精銳騎兵跟蹤追擊,一天一夜急馳三百多裏,終於在當陽(在今湖北省當陽市)城北的長坂坡,把劉備一行追到了。虎將張飛,第一次獨當一面大發虎威,就在長坂坡前。而羅貫中損害他的知名度,也同他這場發威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