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門虎子

本節要說的這位名將,他父親是孫吳中期的軍界首腦,本人則繼承父業,成為孫吳後期的傑出主帥;他是全力支撐國家危難局面的棟梁,在上遊荊州鎮守整整十五年;因為有他在,北面的強敵西晉不敢對孫吳動兵;因為他去世,幾年後孫吳就被西晉大軍滅亡;他四個兒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為國盡忠,犧牲在疆場,老三和老四則是西晉文壇的兄弟雙星,留名青史。他,就是陸遜的兒子陸抗。陸抗究竟是怎麽從高門公子哥,成長為三國名將的呢?他是靠吃父親的老本,還是憑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呢?

陸抗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氏,是陸遜的次子。因為大哥陸延早死,所以赤烏八年(245)其父陸遜去世的時候,剛剛才滿二十歲的他,就成為家庭的頂梁柱,並且經受了一場突然的嚴峻考驗。考驗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

上一節講過,陸遜是在孫權的有意打擊之下,悲憤含冤而死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的。陸遜死後,陸抗護送父親的遺體,準備回下遊江東的故鄉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安葬。途中經過京城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時,他顧全大局,特地去向皇帝孫權謝恩。孫權剛剛逼死了他的父親,他去向孫權謝什麽恩呢?原來,陸遜死的時候,他手下長期追隨的親兵,還有五千人馬。前面講過,孫吳實行了一種特殊的軍隊制度,後世學者稱為“領兵制”。領兵將領與他部下之間,具有強烈的依附關系:部下長期跟隨將領,部下的妻室兒女家屬長期隨軍駐防,子弟成年後也繼續在這支軍隊當兵。為了暫時安撫這支長期依附陸遜的部隊,防止出現動亂,孫權便任命陸抗為建武校尉,作為這支部隊的首領。陸抗去謝恩,就是謝這個職務的恩。

但是陸抗一到京城,就被孫權下令軟禁在規定的地方,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問題,而且不準與外界來往,等於是被雙規了。他才二十歲,此前沒有介入政治,也沒有違法亂紀,為何會遭到如此對待呢?原因是孫權還想在他身上,繼續清查他父親陸遜的問題。於是,孫權又從皇宮中派出特使,拿出當初一個名叫楊竺的告密者告發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一條又一條地追根究底,要陸抗如實回答。《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是“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峻考驗,如果碰上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早嚇得尿褲子了。而陸抗的表現如何呢?兩個字:淡定。他一條一條地回答,而且回答得比當初他父親還冷靜,還清晰,還更有說服力。孫權本來以為,當初在陸遜那裏沒有追問出什麽罪過的問題,在陸抗這裏,總會挖出一點紕漏或差錯來,卻沒有想到竟然問出這樣的結果。一點沒有抓到小辮子的孫權,反應究竟如何呢?《陸抗傳》上的描述,說是“權意漸解”,即孫權的心結逐漸消解了。其實,孫權恐怕還有相當大的尷尬,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第二年,也就是赤烏九年(246),陸抗晉升為立節中郎將。當時軍官的名稱,按等級的高低,大體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和都尉幾大類。每一類的前面,又冠以不同的形容詞。陸抗從建武校尉,變成立節中郎將,屬於提升。所謂“立節”,即建立節操,從這一官職的命名看,孫權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陸抗建立節操,實際上就是要陸抗放下父親被逼死的恩怨,繼續效忠自己。在陸抗這一方面,他的家族是深深紮根在江東的土著,而且一直是名門大族,脫離不了江東。既然脫離不了江東,從整個家族和自己的發展前途考慮,除了繼續為孫吳政權效力,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他帶領手下兵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駐守,以便將武昌的大營騰出來,交給新來的長官諸葛恪。而陸抗的節操究竟如何,從駐地交換的行動中就能清晰地展現出來。

新來的諸葛恪,是諸葛亮大哥諸葛瑾的長子,新生代將領中最受孫權青睞的風頭人物。他人很聰慧,特別是玩腦筋急轉彎,反應極快。《三國志》卷六十四《諸葛恪傳》中記載,孫權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令人牽進一頭驢,驢頭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眾人一見,不禁大笑。原來,諸葛瑾字子瑜,他是長條臉,很像驢。好開玩笑的孫權,就拿忠厚的他來取樂。在座的諸葛恪,立刻拿筆上前,加上“之驢”二字,變成“諸葛子瑜之驢”了。眾人莫不佩服,孫權馬上把驢賞給諸葛恪。但是他又驕傲自滿,當初陸遜就因此對他有看法。現今孫權提拔他為大將軍,兼任荊州牧,接替陸遜鎮守武昌。對於這位過去與父親不和睦,現今又來占據父親老地盤的同輩,陸抗會如何對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