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石亭凱歌

陸遜一生有兩場關鍵大戰,戰場都帶“亭”字,即猇亭和石亭。上一節介紹他在猇亭之戰中,以弱勝強擊敗劉備。今天講講他在石亭之戰中,如何激戰曹魏大將曹休。孫權黃武七年(228),曹休率領十萬兵馬,從淮南進攻孫吳。陸遜指揮六萬精兵,前往迎戰強敵。這場大戰役的起因,竟然是一個詐降之計,而且這個詐降計,還是《三國演義》中,黃蓋用苦肉計詐降曹操這個著名故事的原版和原創。那麽這個詐降計是怎麽一回事?陸遜能不能在石亭之戰中,繼續譜寫他以弱勝強的用兵傳奇?這場大戰又對當時的局勢有何重要影響呢?

孫權黃武元年(222)十月,猇亭之戰四個月後,孫權因為西面的威脅徹底解除,於是與北面的曹魏公開決裂,建立“黃武”年號,完全獨立,自稱吳王。

被孫權為緩解北面壓力而假裝俯首稱臣,忽悠了兩年多的魏文帝曹丕,惱怒之極,從此不斷出動十萬以上的大軍進攻孫吳,甚至禦駕親征。四年之後的黃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繼續對孫吳保持高壓態勢。黃武七年(228)春天,蜀漢丞相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聲勢浩大,震動曹魏。魏明帝親赴關中,督促諸軍抵抗。從此,曹魏的用兵重點轉到西面的關中,在東南改取守勢。已經與蜀漢重新結成戰略夥伴關系的孫權,在壓力大為減輕之後,就想還以顏色,發泄這幾年一直被動防守的惡氣。這口惡氣怎麽出呢?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詐降的詭異招數來。

當時孫吳的鄱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縣),北臨長江,對岸就是曹魏設置的揚州。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屢受譴責,準備投奔曹魏。事情敗露,王靖全家被殺,孫權改派親信將領周魴為太守。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氏,機智幹練。那位殺虎斬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處,就是他的公子。孫權從王靖投敵得到啟發,於是選定周魴來扮演詐降好戲的主角。

不久,孫權派出的多批特使,從京城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接連來到鄱陽,對該郡的公務不斷指責。太守周魴只好趕往京城建業,脫去官帽剃光頭發,以罪人的模樣,步行到城內孫吳揚州州政府的紀檢部門,謝罪道歉,交代問題。老百姓難得見到當大官的如此狼狽,紛紛圍在州政府門口看熱鬧,發議論。混在人群中的間諜,很快就把這一重要情況,密報給對岸曹魏淮南戰區司令官曹休,《三國志》卷六十《周魴傳》對此記載說:“魴初建密計時,頻有郎官奉詔詰問諸事。魴乃詣部郡門下,因下發謝;故休聞之,不復疑慮。”所謂“郎官”,即孫權身邊的侍從官員,被派到鄱陽郡指責周魴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國從事史”的簡稱,是當時州政府的紀檢官員,每郡設置一人,專門監察該郡的不法官員。此處的“部”,是監察的意思。司馬光《資治通鑒》把“詣部郡門下”,改寫成“詣郡門下”,漏掉關鍵性的“部”字,變成周魴前往自己主政的鄱陽郡政府門前謝罪,意思就完全不對了。

接下來,曹休就接連收到周魴送來的密信,說自己橫遭吳王的指責和審查,處境極其危險,決心仿效前任太守王靖,率部投奔,希望曹休的大軍,到長江北岸的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來接應,並且趁機打過長江,進攻孫吳。

孫權黃武七年(228)八月,曹休果然統領十萬大軍,奔赴皖縣,前去接應周魴,同時準備借機進攻江東。身為曹魏淮南戰區司令官的曹休,按說智商不會很低,為何幾封輕飄飄的信件,就使他這條大魚乖乖上了鉤呢?玄機在何處?“三國探客”告訴你。

曹休之所以上鉤,除了周魴與孫權配合的雙簧戲演得很到位,周魴的幾封投敵信件也寫得很煽情,而且還透露了不少虛假的軍事情報,更為關鍵的原因,還在於曹魏當時微妙的政治格局,使曹休滋生了急於建立大功勛的焦急心理。

前年曹丕病重時,選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即曹真、陳群、曹休和司馬懿。但是曹丕咽氣之時,四大臣中唯有曹休,留在淮南戰區沒有到場,加之他又看不起首席輔政大臣曹真,所以心中非常不滿。但是,令他更加不滿的事還在後面。曹叡登基後,不久就打破輔政體制,以便君權獨攬。他把曹真派到西面的關中戰區,把司馬懿派到南面的荊州戰區,只留下一個性格溫順的文臣陳群,在京城輔佐自己協助打理政務。曹真一到關中,就在街亭一戰,把諸葛亮的大軍打得退了回去;司馬懿一到荊州,上庸一戰,也擒殺了密謀叛亂的將領孟達。在外鎮守的三位軍界大腕,有兩位都建立了大功,唯獨自視甚高的曹休,卻還是兩手空空。心情極度失落的他,恨不得馬上打個大勝仗來挽回臉面,所以很快就上了鉤。《周魴傳》還記載,周魴本來的指望並不大,說是“若以萬兵,從皖南首江渚,魴便以為內應”。曹休能夠帶領一萬兵馬,從皖縣向南到達長江邊,周魴就滿意了。卻沒有想到對方出動的兵馬,根本不是一萬,而是整整十萬,曹休急於立功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