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見族親二郎露親近(第2/3頁)

見他的話從王府轉到國子監,王珍道:“三郎也在國子監,你們兄弟倒是能團聚了。”

道癡道:“本打算端午節時去拜會提學,現下卻是來不及。少不得求到大哥這裏,去武昌府的時候幫弟弟走一趟。除了大哥,弟弟還能求哪個去?”

見他言辭懇切,王珍精神震了震,道:“去拜會提學?是選貢之事?”

地方貢生,除了歲考“拔貢”之外,提學手中也有一定名額。要是學政官絲毫沒有好處,也不會這麽搶手。崔小舅砸了銀子,手中得了提學的薦書與名帖為憑,換的就是提學手中的貢生名額。

因不是人情關系,屬於“貨銀兩訖”,道癡不好冒昧去見提學,原以為進京前去拜見一下,也算打聲招呼,全了禮數就好。沒想到時間倉促,眼下安陸戒嚴,又不好隨意出城,道癡只能將拜會提學之事拜托給王珍。

道癡道:“選貢之事,舅舅正月走之前都安排妥當,薦書也早就拿回來。只是按理當去拜會一二,才好進京,如今卻是來不及。又不好失禮,只能請大哥以後去武昌府時,幫弟弟走一趟。”

王珍笑道:“原來是這個,不過是小事,我應了就是。想來那提學只有歡喜的,他舉薦了天子伴讀,倒是他的好運氣。”

嘴裏說著,他心裏卻想著道癡方才的話。雖聽王琪提過一句,道癡想要入監,可宗房這邊沒有細問。因為宗房二老爺做到三品,有資格萌子弟入監,可宗房子孫眾多,哪裏能輪到外人。他們怕道癡是有心探問,不好直接回絕,就不提這個話茬。

沒想到劉萬山一個舉人出身的小官,卻能走通提學門路,都說他嶽家在京城有些根基,看來不假。

雖說曉得道癡有兩個舅舅,可王珍只想到劉萬山,壓根就沒想到崔小舅身上。崔小舅回鄉,除了去十二房與外九房外,並不怎麽見外人。外人只曉得他在外頭討生活,發了點小財,與劉萬山衣錦還鄉如何能比。

在世人眼中,只有做官,才算是出人頭地。若是不做官,做其他行業,即便腰纏萬貫,也算不得什麽。

因族兄弟兩個是兩家中間遇到,說說笑笑,用了不到兩刻鐘就到了宗房。

王老太爺見到道癡,極為歡喜。

對自己孫子沒撈到伴讀的身份昨晚難受一晚後,老人家想開,也就豁達了。就算道癡成勢,也要在一二十年後,那時候宗房二老爺該退下來,宗房幾個孫輩都已出仕,朝中多個能說得上話的族兄弟,不是壞事。

再說雖說名分上,外九房與宗房是族親,可實際道癡是十二房血脈。十二房的開房先輩,是宗房的嫡次子,老太爺的親叔叔,這樣論起來,道癡是老太爺的嫡親堂侄孫,老人家從沒將他視為外人。

道癡看著老太爺心無芥蒂、慈愛如往昔,心中有些不安。

看來宗房這邊,同世人一樣,壓根沒想到世子即位皇統後會尊奉生身父母為帝後,三郡主在不遠的將來會從郡主成為公主。那樣一來,對宗房一脈,就是滅頂之災。除了王琪之外,其他人都要退出官場。

宗房子孫,想要在出仕,就要等到王珍的孫輩。

道癡心中,存了幾絲悔意。

王老太爺人老成精,自看出他情緒有些低沉,道:“小小年紀,哪裏那麽多心事?二郎這是再愁什麽?”

道癡不好直言,只得說了王寧氏要獨自進京的話。

王老太爺慈愛地看著道癡,道:“好孩子,難為你這麽孝順。只是你祖母說的是,王府那邊既點了你隨殿下進京,你安心北上就是。你祖母那裏,無需你費心。到時候族裏有人進京,送了你祖母一起去,定安排的妥妥當當。”

說到這裏,老太爺想到道癡進京後之事,道:“到了京裏,你先去你二伯家住。你二伯任京官多年,讓他出面幫你買一處清凈的宅子。別等你祖母進京時再張羅,老太太是個不願意欠人情的,可你二伯不是外人。你若是外道了,我才真要惱了。”

道癡骨子裏也是不樂意欠人情的,京中又有親姐姐、親姐夫在,可他曉得人情往來也是拉近關系的必要程序。宗房老太爺與王珍待他不薄,他欠下幾分人情,以後想要為宗房盡力時,也有了借口。

因此,道癡便滿臉真誠道:“那真要是勞煩二伯父了,會不會擾了二伯父清凈?”

王老太爺擺手道:“你是他侄子,不去他那裏去哪裏。再說你七哥進京,也會在你二伯家住,你們兄弟兩個彼此也能有伴。”

道癡歡快道:“那太好了。我正擔心京中不熟,與七哥作伴,心裏也踏實些。”

王老太爺摸著胡須道:“見了你七哥,告訴他無需著急回來,明年三月前回鄉就行。”

既遇國喪,宗室官員人家一年之內都要停婚嫁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