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開創大唐盛世(第3/13頁)

“重農抑商”一直是抑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級。唐太宗李世民不但不歧視商業,還給予了許多便利的條件。在他的倡導下,新興的商業城市如同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了。當時世界有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帝國的領土上。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揚州、益州、西北的沙州、涼州等。唐朝的強盛使得國家的開放程度很高,陸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成為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這條商業通道在大唐帝國時達到了最高的使用價值,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

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李世民組織文人儒士修訂諸經正義和史籍,讓孔穎達等人修訂《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設立了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在京設立弘文館,征集到圖書兩萬余卷。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的國子監,聘請名儒出任老師,學生有上萬人,除了本國的學生,唐朝的學校還接受高句麗、高昌、新羅、吐蕃、日本等地的學生來華求學,使得唐代的學術文化傳播四方。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系上很好地對待少數民族。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當時的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尊號天可汗,四海皆臣服

貞觀年間,是唐朝開疆拓土最為猛烈的時期,也是大獲全勝的時期,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用兵的勝利,奠定了大唐江山三百年的基業。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國還很強大,時常出兵南下騷擾。貞觀元年,東突厥的可汗趁著李世民即位之初,率領十萬大軍進犯。李世民當時正全力消滅地方的割據勢力,對突厥的進軍采取守勢。不過,對方太過猖獗,完全不把唐朝放在眼裏,他也認識到自己不能退縮。李世民召集軍隊,親自帶兵出長安城,來到突厥的兵營。突厥的可汗在營中聽說唐朝天子來了,立即騎馬出營。李世民見突厥可汗出來了,就指責他違背約定。唐軍陸續到來,一時旌旗蔽野,突厥可汗面有懼色。李世民揮揮手讓軍隊退下布陣,獨自留下來同突厥可汗對話。蕭瑀擔心唐太宗輕敵,就在馬前勸諫,要他回去。李世民對蕭瑀說:“突厥之所以敢傾國而來,是覺得我們內部不穩,沒有力量抵禦他們,如果我們示弱,敵人就會縱兵進攻,我們就處於劣勢了,所以我想先發制人,以表示對他們毫不畏懼,讓軍隊在周圍布陣,表示我們決心決一死戰,現在我獨自一人前去跟他談判,他肯定會心生疑惑,不敢肆意妄為,制服突厥,在此一舉,你不信就等著看吧。”果然,突厥可汗向李世民請和,兩人在河邊殺了白馬,歃血為盟。唐朝贈給突厥金帛,突厥可汗贈給唐朝駿馬三千匹、羊萬只,並答應不再進犯唐朝,然後帶著兵回去了。

等到關中迎來了大豐收,生產得到了恢復,李世民的統治也逐漸鞏固。那時突厥地區連年遭到災害天氣,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可汗對各部進行勒索,各部紛紛叛離。李世民覺得時機成熟,就派大將李績、李靖帶領十幾萬軍隊出擊突厥,俘虜了突厥可汗,東突厥滅亡。李世民見到突厥可汗後說:“當年我們歃血為盟,你也沒有違背我們的誓約,所以我不會殺你。”還把他和他的家屬安置好。然而突厥可汗住不慣房屋,在院子裏搭了帳篷,每天和家人相擁而泣。李世民知道後,讓他當虢州刺史,對他說:“虢州的野獸很多,可以打獵,和你家鄉的環境比較接近。”可是他不想去,李世民又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賞賜了大量田宅。後來突厥可汗病死,李世民按照突厥的風俗施行火葬,為他修築了高大的墳墓,讓他的兒子終身襲得父親的官職。

對於歸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不知應該怎樣處理才好,於是召集群臣商議。有的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地的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認為突厥人來到內地會有後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居住。李世民最終采取了溫彥博的主張,把歸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也有近萬戶突厥人住進了長安城,與當地人和睦相處、熱鬧非凡。李世民還任用了一些少數民族大臣,比如以智勇聞名的阿史那社爾,他被李世民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後在平定高昌的戰役中立功,被封為畢國公。還有一位被封為左領軍將軍的契苾何力,他屢建戰功,有一次他被敵軍刺傷,李世民還親自為他敷藥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