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機遇與歷史眼光:再說鄧小平(第2/3頁)

應該毫不含糊肯定:參加WTO,融入全球化大潮,“按照國際慣例辦事”,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制度,是福國利民的康莊大道。解決任何經濟問題都不應從這條大道上後退。這是小平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財富。

政治體制改革與戰略眼光和膽略

小平留給後人的最大課題是政治體制改革。早在1986年,他就說:“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133 20年過去,這一重任更是迫在眉睫。官員腐敗,市場局部失序,貧富差距擴大,創新能力缺失,四大難題能否和如何破解,決定中國未來的面貌。這些都不是單靠加強原有體系內部措施的力度能夠妥善解決的。改革呼喚學習鄧小平當年的眼光和膽略。改革的中心是推行憲政。

中國是有憲法但欠缺憲政的最大國家。

15年來,這個領域的巨大進步之一是憲政和憲法至上的觀念開始上升為主流話語。“法治國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以及保護私有財產等等寫進了憲法。國家領導人紛紛宣示憲法和憲政的重要性:胡錦濤說“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溫家寶說“治國者必先受治於法”。地方領導人也顯示了與中央保持一致的決心。以廣東來說,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人申明:“和諧廣東是法治廣東”,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理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的話)。人們不能不激賞這些觀念的明確和正確。

沒有人會低估觀念轉化為現實的困難和過程的漫長。

不過,細心觀察生活的進程,公正的觀察者必然承認憲政絕望論是沒有根據的。憲政的基礎正在中華大地上生長。

憲政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基本途徑。公民權利意識在覺醒,維護自己權利的渠道逐步開通。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例俯拾皆是,但受害者不再沉默,找律師、找傳媒、找法院、人大、政協和政府機關;那些批評、揭露話語和訴狀體現的正是法治和反法治在博弈。

公民社會——民間組織是公民表達自己意願不可或缺的領地。15年前,它還是學究們談經論道的話題和實際生活中的禁忌,今天已在各地勢不可遏地生長。

沒有違憲審查機制,就沒有真正的憲政,憲法不可能在司法體系中落實,違憲也無法得到正常的救濟。建立這一化解矛盾、維護公民權利重要機制的呼聲此呼彼應,它的誕生不可能再遙不可及。

從大清帝國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至今天,已經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任何國家憲政的確立和完善,都是執政者和民間雙邊乃至多邊互動的過程。曙光在前,需要的是關懷祖國命運的仁人志士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息地耕耘,也需要鄧小平那樣的歷史眼光和胸懷。

“文化主體性”夢醒何時?

改革是全面的,文化教育領域是重要的方面。23年前,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這次南巡中,他又重申:“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這些意見,符合實際,是中國發展的康莊大道,給我們提供了觀察、判斷文化教育問題的正確視角。現代社會是多元的,公民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取向和主張,十分正常。問題是執掌文化教育權力的官員在尊重言論自由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近年來“國學熱”在全國各地蔓延。這個熱潮高舉“愛國”大旗,仿佛誰敢對“國學”說半個不字,誰就是賣國胚子。其理論支柱則是所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他們對行為藝術的精髓領會頗深,連續不斷以各種有趣的表演沖擊人們的眼球。

最新的一幕是抨擊聖誕節。操刀者躲在幕後,把十位尚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推上前台,發表一篇題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的聲明。這篇邏輯混亂、不堪卒讀的文章,盡管也說上幾句“我們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我們無意排斥‘耶教’”之類的門面話,卻同一切狹隘民族主義者一樣,以揮舞政治大棒為看家本領。沒有必要苛責這些年輕學子,他們的學業尚未完成,即使是在別人起草的取向有誤的文章上簽名,也不過是小平所說“最大的失誤在教育”的側影。但是,他們認同的那些觀點恰恰與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值得認真分析。

這個聲明說:“歷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接著提出五條建議,努力消減聖誕節的影響,核心是:“積極推動儒教的重建與復興”;“回歸傳統,承續斯文……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體系和意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