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酈食其說下齊國

酈食其在建議劉邦放棄消極防禦,轉入積極進攻的同時,又建議劉邦用外交手段爭取齊國。他說:“如今趙國已經平定,燕國已經歸順,唯有齊國尚未跟從。田廣掌控廣大的齊國,田解統領二十萬大軍,屯駐於歷城(今山東濟南)。田氏宗族,勢力強大,狡詐多變,背靠大海,無後顧之憂,東有黃河、濟水,是天然屏障,南與楚國接壤,可以呼應相連,大王即使派遣數十萬大軍征討,也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完成的。請求大王下詔授命,臣下願意奉詔出使齊國,使齊國成為我漢國東方的屬國。”

劉邦同意了。

於是,酈食其作為漢王劉邦的特命使臣,來到齊國首都臨淄,展開他最擅長的外交遊說。

酈食其面見田廣,開門見山問道:“大王可知道天下歸向何處嗎?”

田廣答道:“不知道。”

酈食其說:“大王如果知道天下的歸向,齊國就可以保全,如果不知道天下的歸向,齊國就不能保全。”

田廣問道:“天下歸向何處?”

酈食其答道:“歸漢。”

田廣問道:“先生為什麽這樣說?”

酈食其答道:“漢王與項王合力西進,進攻秦國,約定先攻入關中者作關中王。漢王首先進入鹹陽,項王卻違背約定不與關中,左遷漢中徙封漢王。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訊,征發蜀漢之兵討伐三秦,東出函谷關責問義帝的所在。漢王召集天下的將士,擁立諸侯的後裔。攻占了城池,就用來分封攻占城池的將領,獲得了財物,就用來賞賜士卒,因為與天下的人同享利益,英豪賢士都樂意為漢王所用,終於形成諸侯之兵四面而來,蜀漢的糧食並船而下的大好形勢。”

酈食其的這段話,是說楚漢相爭中,大義名分在漢不在楚,劉邦大度大氣,能與英豪共享天下,所以成就了大好形勢。酈食其是外交的高手,他深知遊說之要,首先在美化自己,其次在醜化對手。他於是接著說道:

“而項王呢?項王有違約的汙名,有殺義帝的罪惡。項王用人,記不住人的功勞,忘不掉人的過失,打了勝仗得不到獎賞,攻下城池得不到分封,不是項氏一族則得不到重用。項王為人吝嗇,分封拜賜,久久把玩刻好的印章,直到邊角都已經磨損還舍不得交付;攻占城池得到財物,封存儲積而不賞賜與將士。天下人心,背離項羽,天下賢才,怨恨項羽,沒有人願意為項羽所用。所以說,天下人心賢才歸於漢王的大勢,可以靜坐而看得清楚明白。”

其實,項王的為人,田廣何嘗不知。田氏齊國的天下,不出於項羽的分封,是田氏兄弟從項羽手中搶奪過來的。因而,項羽如何吝嗇小氣,與田氏兄弟並無多大關系。不過,項王部下的能臣勇將,如陳平、韓信等人,紛紛離去改投劉邦,倒是促使田氏兄弟不得不深思。真正打動田氏兄弟的話,應當在酈食其遊說的最後。他說:

“迄今以來,漢王已經征發蜀漢之兵,平定三秦之地;西渡黃河,擊破西魏,一舉攻占三十二城;又援引上黨之兵,攻下井陘口,誅殺成安君,平定趙國。這是戰神蚩尤驅動的兵勢,並非人力所為,而是上天之助。如今,漢王進而據有敖倉的糧食,扼守成臯的險峻,君臨白馬津的渡口,控制太行山的通路。如此形勢之下,天下各國,後歸服者先取滅亡。大王如果迅速歸順漢王,齊國社稷可以保全,如果不這樣的話,危亡在站立觀望間就會到來。”

這段話,簡潔明了地分析了當前天下的形勢,漢據有三秦,有穩固的根據地。韓信破魏、滅趙,已經在北方戰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占領敖倉、扼守成臯,則是劉邦最近在中部戰場取得的進展。太行山通道和白馬津渡口的控制,講的是劉賈、盧綰順利開辟敵後戰場的事情。這些都是明明白白擺在田氏兄弟眼前,與齊國命運攸關的大事。

不用酈食其的提醒,田氏兄弟也很清楚,而今楚漢相爭的大局已經日趨明朗,延續了兩年多的楚漢相持的局面,已經出現了有利於漢國方面的轉變。酈食其在這個已經逆轉的大局中前來,帶來的是迫使齊國再次做出外交選擇的壓力。齊國或者是繼續維持與楚國的結盟,與楚國一道同歸於盡,或者是改與漢國結盟,與同盟各國一道搭乘順風船獲取利益。當然,這個壓力也是新的機會,將會決定齊國在未來新的天下秩序中的位置。

酈食其曾經評價齊國說,“齊人多變詐”。韓信後來也有相同的看法,說齊國是“反復之國,偽詐多變”。不過,這些負面的評價,都是站在漢國奪取天下的立場上所說的。田氏兄弟的齊國,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只有堅守齊國獨立的頑強意志和堅韌努力,這是它始終不變的基點。它的政策多變,只是根據形勢的變化,做出最利於保持齊國獨立的決策而已,它的行動反復,只是出於本國利益,趨利避害的迅速反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