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夢回萬歲殿(第6/6頁)

全國軍隊分為“三衙軍”和五大部“行營護軍”。三衙軍即禁衛軍,算是皇帝的私兵,由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組成。這股力量很薄弱,除了楊沂中統領的殿前司是由原來的神武中軍改編而成,兵力較強外,其余兩部形同虛設。

五大部,它的前身是“神武軍”,五大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吳玠、嶽飛所部的總稱,這時改名叫“行營護軍”。

具體是,張俊部改稱“中護軍”,駐建康;韓世忠部改稱“前護軍”,駐承、楚二州;劉光世部改稱“左護軍”,駐太平州。三將共同擔任長江中下遊以及淮水流域防務。吳玠部之前不在神武軍系統裏,這時歸入,稱“右護軍”,率軍扼守川、陜、甘大片區域。

王彥的八字軍稱“前護副軍”,駐荊南;嶽飛部改稱“後護軍”,駐鄂州,兩軍擔任長江中上遊防務。

這些看上去只是換了名字,無關緊要,可是換一個角度看,就能感覺到張浚的霸道,新官上任是需要打招呼點名的,他的辦法是給他們換個名。

以後,一切都得聽他的!

歲臨新春,張浚的計劃出爐。他親自前往鎮江府,抵近長江,召集東南各大將聽令。令韓世忠出淮東,進攻京東東路的淮陽軍(今江蘇邳州市西南);嶽飛由鄂州過江進駐襄陽,挺進中原,能打多遠打多遠,無限制攻擊;張俊、劉光世所部不動,調三衙軍楊沂中為其後援。

川、陜、甘方面的吳玠在計劃之外,不參與行動。

針對以上情形,嶽飛開始了第二次北伐。臨戰前,張浚特意找到他,對他說:“此君侯之素志也!”嶽飛卻悲欣交集、苦樂參半。

嶽飛的母親恰在此時病故了。嶽飛三日間水漿不進,淚水不幹,心情郁結之外,嚴重傷害了他的視力。不久之後,他的眼睛病了。

他決定上廬山為母親守孝,三年之間不喜樂,不勞作,不視事,心喪若死,非如此不足以報母恩。可大戰在即,舉國為之觀望,他怎能置身事外。

不得已,他下山臨陣。說一下這時的嶽飛,他已經鵬程萬裏,高飛於整個南宋軍階之上了。他有自己的部隊,轄區內軍政大事決於他一人。他已建節,並且是武勝、定國雙節度使,受銜時年僅三十一歲。這是個空前的紀錄,在宋朝,只有開國皇帝趙匡胤可以與之相比。

趙匡胤二十九歲建節,不過那時是五代十國,皇帝遍街走。嶽飛另有一項榮譽,在趙匡胤之上。這時,他已榮升為少保,世人尊稱他時,再也不是太尉了,而是“嶽少保”。

如此功業,不枉他近十年的奔波奮戰。這時,恰逢張浚出山,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恢復大計終於可以實現了。收復中原,非他莫屬。看位置,南宋被攻擊的話,韓世忠首當其沖,因為他的背後是國都臨安府;如果進攻的話,嶽飛注定是先鋒。

由鄂州進襄陽,由襄陽進河南,直抵舊都開封,這是最近的一條線。尤其是嶽飛已經打出了軍威,金人進兵都繞著他走,每次襄陽地段都非常安靜。

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南宋發動北伐,第一波攻擊由韓世忠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