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鬼面昆侖關(第3/8頁)

儂智高臨近攻城,又得到了N多的士兵。

廣州保衛戰開始,宋朝的守城部隊很有優勢,首先這是當年南漢的都城,城墻的厚度和北漢的太原城有一拼;第二,城裏的水源充足,別管有多少人住,永遠不口渴。不過最大的一個優勢還不是地理方面的,而是知州仲大人的心理。

仲簡是個怕死鬼,這種人天生適合守城。只要不到最後關頭,為了生存他什麽辦法都能用上。當然,只要讓他覺得沒救了,他會瞬間投敵,完成新生。

除了這些,對廣州最有利的一點,還是宋帝國的通訊能力。從邕州被打破之後,嶺南諸郡到開封都城,就建立了一條超迅速的通信驛道,每天不分晝夜快馬奔馳,把最新的消息傳給北方的皇帝。效率高到了只過5天,就有命令返回到南方。

命廣南東路各處軍馬歸李樞、陳曙節制,自韶州方向集結,向廣州運動,截擊儂智高。

命令下達很快,軍隊的行動就難說了。南方近百年無戰事,這是個恐怖的概念,想想帝國東北方向,澶淵之戰才過去了48年,軍隊和要塞就都變成了豆腐渣,南方軍隊的素質就可想而知了。

救援的軍隊在集結、集結、集結再集結,廣州――開封的快線天天在跑,帶回來的都是心驚肉跳的消息。儂智高晝夜不停地攻城,人數超過了2萬,不僅從旱路爬城墻,水路上的動作更大。

他收集到了200多艘船,從水路攻城,不巧的是那天突然刮起了大風,強度嘛,很無語,到了颶風的程度,更惡劣的是風的方向。

從廣州往外吹……城裏的人只需要把火把點起來,然後舉高、撒手,就萬事OK了。水面上一片火光,儂智高的人個個都變成了燃燒的火鳥。

危機渡過了。儂智高圍城57天,辦法用盡,人死了不少,考慮到之前搶了不少的東西,再加上宋軍終於完成集結,開始步步逼近,他選擇了撤退。

目標是老巢邕州,不知為何,是出於戀家情結,還是最先得到的很紀念,他把那裏當成了根據地。這樣行軍,很快就被宋軍預判出了路線,在賀州時他被截住了。這是場激烈的戰鬥,相當地激烈,因為死了很多的人。

宋軍自廣東都監張忠以下10多名軍官陣亡,士兵……都找不到了。打仗很辛苦,跑步很舒服,儂智高的面前出現了大片的空白地,這讓他看到了太多的東西。

宋朝的軍隊很兒科,宋朝的土地很廣闊,還有,前面就有無數座城池,裏面有他從來沒見過的好東西。還等什麽,他決定先不回家了,拐了個小彎,連續攻破了昭州、賓州兩座西南重鎮。直到這年的十月十二日,他才勝利班師,回歸邕州。

出去旅遊了5個月,他看清了這個世界。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的,大南國,從此頂天立地,我儂智高,就是人中的帝王!

在他的驕傲中,宋帝國做出了新的反應。他們終於弄清楚了一個大前提,用嶺南方面的軍政體系,已經解決不了問題。要動用帝國在北方的精英。可是派誰去呢?這是個問題,當年平定嶺南,派的是帝國最強的將軍潘美,現在百年光陰己過,沒有了趙匡胤,就算有潘美,誰敢派得出去呢?

這個思想主導了當時的選人標準,宋朝最先派到南方的北地主管,充滿了悲觀和無奈。本來不是他們的,但最應該去的那個人,就在這個時段離開了人世。

範仲淹死了。死於公元1052年六月間。我實在不想在紀年上采用宋朝的官方年號,因為它虧負了它的忠臣。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宋朝謀殺了它300年間最偉大的人。

從慶歷四年(1044年)範仲淹被貶出京城之後,就開始了漫無崖際的貶官之旅。他先後在陜北邊關各州、邠州、鄧州、荊南、杭州、青州等地任職,每到一處,都盡己所能地做事。每一個地方都留下了他勤政愛民的傳說。

所謂遊行天下,兼濟蒼生,他的聲譽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民眾的心裏,他是一個官,更是一個神,或者是慈悲的菩薩。對此,歷代的史書往往強調這對範仲淹的人生圓滿是件好事,可都忽略了一點,以範仲淹的年齡和他的身份,怎麽會有這樣的遭遇呢?

宋朝的宰執大臣自從太宗趙光義開始,就走馬燈似的換。換的人多,走的人也多,只有欺君叛國的大罪,如丁謂,才會遠貶海崖不許回京。其實就算是丁謂,也在晚年時被劉娥赦免,回京城養老。

範仲淹究竟做錯了什麽事,要在風燭殘年奔波天下,直到勞累至死呢?

回顧他的一生,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符合儒家教義下的典範。就算以現代人的眼光來挑剔,他也擁有一個從低到高,頑強自立的完美人生。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實質上,都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同時代裏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