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花燈節之夜(第2/3頁)

可就是這麽的奇妙,這樣淺顯的道理,他和夏竦從清晨一直爭論到了中午,結果居然是他失敗了。

皇帝贊同夏竦,案子在小範圍內處理,由侍禦史(宮內辦差)和太監們全權負責。也就是說,皇宮之外,所有朝臣,既無權參與,也沒資格發言,只能知道個官方給出的答案。這讓整個官場集體郁悶,尤其是禦史台和知諫院方面,他們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皇帝會同意夏竦呢?

他喜歡被刺殺,還是另外有什麽原因?

先說調查結果,要說辦案人員還是很負責的。在所有線索都被斬斷的前提下,他們來個地毯式懲罰,所有人都有罪!

皇城司的人員名單就是失職者的名單,他們全被外放流配。這時問題集中到了一個人的身上,皇城司當夜值班的宿衛首領楊景宗。這是案件的直接失職人員,按說從重從嚴處理,以儆效尤,是沒話說的罪有應得。但是皇帝不忍心。

因為他是當年趙禎的“小娘娘”,楊太妃的從父兄弟。

仁宗的心既軟又念舊,為了怎麽處罰,他親自出面和禦史台的外台人員來了場輪翻PK。簡單地說,就是上至禦史中丞,下至普通禦史,先是把槍口瞄準了楊景宗,接著又要砍掉皇宮裏的大太監楊懷敏。無論如何,至少要狠抓一批,嚴打一批,這樣才能稍微起到點震懾的作用。

想得沒錯,和前面丁度的看法一致。但奇妙的是,皇帝還是不喜歡。趙禎仿佛是個自虐者,就是要對刺殺他的謀反人展示笑臉。他和禦史何郯的對話非常有趣,讓人浮想聯翩。

何郯引經據典,開口就是上古的皇帝如何,現在的皇帝應該怎樣,理論說了一大堆,最後結論是必須聽他的。

皇帝只回了他一句:“上古時諫官有磕頭把腦袋都磕碎的,你能嗎?”這就有些無厘頭了,談話突然被注水,皇帝在打岔。

關鍵時刻來到,那就磕吧!成名立萬不過是腦袋疼下,多好賺的買賣。可惜何郯變得更好玩,他突然間又懂得為皇帝著想了。他說,古代那麽磕,是因為有昏君,現在我磕了,您會是什麽?所以我不磕。您得理解,無論我磕不磕,都是為了您好啊。

談話就此結束,搞笑的對答,只能有搞笑的結果。皇帝和禦史台各退了半步,兩個姓楊的兄台被小降了一級,懲罰行動就算結束了。同時,這件北宋史唯一的一次皇宮刺殺案,也就此收尾。

以上就是這件事的官方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受害人仁宗趙禎,他沒有表現出哪怕一點點的震怒、恐慌、追查的態度,相反一直在捂著蓋子,就像很怕有什麽被人看到一樣。

他怕的是什麽?

一個有趣的事實可以稍微地映射出點滴的真相。那就夏竦的結局。這個人在查案過程中,所提出的模糊理論和皇帝靠得很近。接下來他又力排眾意,和皇帝站在一起。那就是關於刺殺夜,誰的功勞最大的問題。

皇宮裏一個女人從此走上了前台。

其實,這個女人早就已經在影響著宋朝局勢了。提到她,在這個時段最好要跟兩個人聯系起來。一個是夏竦,一個就是文彥博。他們在歷史的評價上處於兩個極端,但有個共同點,就是都討好這個女人。

她姓張,出身很低,命運很苦。父親是個早死的地方小官,她和母親兩人是名副其實的孤兒寡母。生活的壓力,讓她們走進了歌舞場,可以說到了沒法再低的底谷。命運就在這時對她們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臉。

她們獻藝的場所很顯赫,不是一般的歌舍勾欄,是宋太宗趙光義最小的女兒,魏國長公主的家裏。某一天,趙禎去看望姑姑,酒席宴上輕歌曼舞,他一下子就看中了這個美麗聰慧的小姑娘。於是她成了宋代的衛子夫。

簡單地說,在刺殺案發生前,她在皇宮裏的名位很一般,只是美人。可實際的影響(注意,不是權力)早就遠遠地超過了皇後。一個小細節,文彥博之所以主動申請去攻打貝州,就是張美人悄悄地遞出來一句話——皇帝很煩惱,誰能平叛,誰就是宰相。

之後才有的文大人主動請纓。

這時案發後,她被皇帝隆重地介紹給整個國家——是她,只有她,才在當夜拯救了我。

這就讓人不懂了,正史裏都說是曹皇後一手搞定了危機,怎麽突然間冒出個張美人?皇帝不管,他在這時、後來不斷地在各種場合強調,那晚上在危險中只有她一個人始終陪在我身邊。只有她,我的美人,尤其難得的是她當時不在場,是主動奔向危險,找到我的。

患難見真情,非常感動!

這個話說出去之後,夏竦立即就知道了前進的方向。他很有知識地說了8個字。“講求所以尊異之禮。”當時在場的其他宰執大臣們一片沉默,懂的不說話,不懂的趕緊翻書。這時要介紹一下官場大排名,首相陳執中,次相文彥博,樞密使夏竦、王貽永,參知政事宋庠、丁度,樞密副使龐籍、高若訥。都是很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