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仁宗的面紗(第3/8頁)

皇後的笑容溫柔但微微有些辛酸。好,這是好事。她從來沒有拒絕過皇帝的任何要求。

要說明一下,十三,是一個孩子的小名,他的本名叫趙宗實。這個孩子從小就在皇宮中養大,至於理由,一來他是皇室宗親,二來因為仁宗始終沒有兒子。至於滔滔,她是個女孩兒,姓高,北宋名將高繼勛的孫女。之所以能嫁給宗實,是因為她的媽媽是曹皇後的親妹妹。

記住這兩個孩子,這時他們是仁宗、曹皇後寂寞生活裏的快樂,以後是宋帝國的主宰,不論是男孩兒十三,還是女孩兒滔滔,都讓整個國家因為他們的意志而改變。

除了這兩件事,剩下的就全都是官員升遷罷免的列表名單了。如果要列出來的話,幾乎每一個名字都大有來頭,很是光芒四射,但是那樣就太枯燥,也太無序了。看史書,要透過表面看本質。這些名單又雜又亂,人員變動時刻不停。其中也有規律可循。

從這時起,仁宗朝在官員方面就沒有主線了。再沒有像呂夷簡那樣的超級權臣誕生,也沒有範仲淹那樣的道德楷模出現。就連富弼、韓琦那樣強硬,有原則的人物都絕跡了。

為什麽呢?人生為什麽會變得這樣乏味?理由非常美妙,說實話,真是當時黎民百姓的幸福,也是後來每個時代裏老百姓的盼望。

終極解釋——因為沒有條件了。無論是生出權臣的土壤,還是出現標兵的機會,都徹底消失。這不難理解,只有出現了戰爭,才會有英雄,只有出現了爭鬥,才會鬥出來權臣。

現在一切平穩,趙禎用他的手段讓每一個臣子都沒機會做大,更沒機會表現。每個人都規規矩矩的上下班,做好本職工作就好了。

不知別人怎麽想,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美妙的局面,無論是對皇帝還是對平民,幾乎都是最好的了。不折騰,這3個字很簡單,可千真萬確地是宋朝百姓們最大的願望,也是古往今來,哪怕是現在,中國人最普遍的心聲。

這個局面,結束在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的十一月份。終於又出事了,相當嚴重,是宋朝最忌諱的造反。

這次造反的規模是仁宗朝裏排名第二的,其實就實力而言,應該是第一。尤其是兵變主腦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遠遠比排名第一的那位仁兄在行。因為他本身就是個現役軍人。

這人叫王則,出生在河北涿州,從小孤苦,其命運就是北宋禁軍裏一個普通兵的通用档案。本來都是好好的良民,可是一場饑荒過後,就沒法在本地生活了。逃荒在外,饑不可耐,正要行兇,結果朝廷招兵。於是就當上了國家的正規軍。

其實當北宋的正規軍,待遇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說非常理想。因為太人性化了,不僅他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就連他的家屬也可以從軍,住在軍區大院,從軍隊裏領錢領米領布過日子,時不時的還可以背著領導,或者幫助領導出去做買賣,賺些外快。非常好吧?這是當年的老兵趙匡胤給後來同行們想出的最佳安置方案了,應該滿意了吧?

可王則不這麽想,這個人鬧事決不是什麽官逼民反,迫不得已。他有崇高的理想,嚴密的組織,以及龐大的同夥,甚至還有強大的洗腦工具,從思想上就和其他的暴徒不同。

他信佛。這點應該說是個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事。千百萬人,無數人都信嘛,有什麽大不了的?千百萬人都信,事兒就大了。

有兩點要注意。第一,中國歷朝歷代用信仰這個東西來造反的事層出不窮,上有漢代的張角,下至滿清時的太平天國。可見這東西很管用;第二,佛教,就算文盲都知道,它是宣揚善良,追求平靜的宗教。為什麽還能用來造反殺人呢?

這就和中國老百姓的素質有關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請問那些信佛的,有幾個人是真正看佛經的?又有多少是聽當地神漢、巫婆一樣的“傳教”者來鼓吹,才去信仰的?

例子很多,想找的話,我們身處現代,隨便向四周望一下就能找到。如果說古代,就看這時的王則,他之所成功地當上了佛教造反團的大統領,就有兩件法寶。第一,他有文化知識,寫出了《五龍經》、《滴淚經》這樣“佛”經,還有神秘莫測的各種圖讖。

這非常不得了,懂得揣摩大眾心理,再寫出實際作品。拋開水平高低的問題,他已經做出了和各個宗教開創人同樣的事。很高明,但這並不能作為大眾受騙上當的可原諒理由。

惡魔給你鋪了路,也得你自己走上去。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國民素質問題。稍微有點知識文化,就該知道佛經萬卷,那有什麽狗屁的《五龍經》、《滴淚經》?

更刻薄的話不說了,再說他的第二件武器。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