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戰將趙匡胤(第2/13頁)

可是派誰呢?柴榮想來想去,覺得派一個真正懂行的,還不如派一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因為他需要只是一個能回來對他說實話的人。他的目光掃來掃去,最後停在了年輕的,剛剛受他提拔的人身上。

就是他了,趙匡胤。

趙匡胤年輕,能快去快回。而且趙匡胤一定會對他說實話,一來剛剛受過提拔,二來此事關系重大,如果回來說謊壞了大事,這個沒資歷沒根底的小子就會瞬間完蛋,就算出於恐懼他都會盡心竭力。

但唯一的問題是,趙匡胤肯答應嗎?這是個非常標準的吃力不討好的差使,只要稍有頭腦,立即就會請病假事假探親假,就算當場答應了,都能在出殿之後回家的路上當眾從馬上摔下來,然後說陛下我非常的抱歉,我一定去,只是請您等我幾天……好嗎?

見鬼的是戰局只爭朝夕,就算是柴榮本人摔斷了腿,前方都不會暫停的。

但是出人意料,趙匡胤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他即日出發,絕不耽擱,回來之後不僅帶回了實際情況,而且還附帶了自己的看法和保證——陛下,我保證,這四州一定可以拿下。而且依我之見,我們先主攻鳳州,這是四州的咽喉,攻破鳳州,秦州就此孤立,再攻破秦州,另外兩州就會自動歸降……

趙匡胤侃侃而言,在場的所有人,包括柴榮在內卻都暗暗搖頭,看來這又是一個急於升官,不顧後果的蠢材。一個如此年輕,從沒有獨當一面,僅僅是以一時的戰場表現升了官的毛頭小子,怎麽敢對這麽重要的戰局下此斷言?你的信心從何而來?你的把握有幾成勝算?而且最重要的,你想過皇帝和大臣們憑什麽要相信你嗎?

就算你說得都對,你表現得都非常的愚蠢。因為從交易成本和最後的收獲來看,這都是個極不明智的投資。

你說對了有獎,可獎不過是升官發財;可是說錯了就要罰,此事重大到關乎戰事成敗、國家氣運,罰就是要抄家掉腦袋!

趙匡胤,你是鬼迷心竅了嗎?

但是歷史從這一天起,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謎一樣的趙匡胤。我試圖把他看清楚,試著去全方位多角度地揣摩解讀他,但是我非常吃力,因為我真的是看不到他的特點,不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

就像這個時候的後周君臣們,他們就搞不清楚,趙匡胤從何而來的這樣戰略性眼光以及敢下必勝斷語的膽量。

這可不同於憑著年輕的熱血膽魄在戰陣之上斬將奪旗,這需要超高的智慧和驚人的膽識,同時還要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才可以做到。這些,只有區區二十八歲,初上戰場的趙匡胤沒法使人信服。

那麽趙匡胤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是怎麽做到的這一切呢?

像謎一樣,勉強解析的話,只能稍作比喻。趙匡胤的為人介乎於郭威和柴榮之間。至於他的能力從何而來,難道要說他出身軍人世家,自幼苦練武藝熟讀兵書,早就成才了嗎?還是說趙匡胤是走上社會之後,在郭威等名師手下實地學習,才自學成才的?

哪樣都很牽強,哪樣又都貼了點邊,其實我更傾向於一句老話——世有大年,不在多服補藥;天生名將,不必多讀兵書。

想想後來的嶽飛,以及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軍事家孛兒只斤·鐵木真,一個是農民一個是不識字的夷人,誰教會的他們打仗?所以認命吧,趙匡胤就是個天才。

至於趙匡胤的為人,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人曾經看清過。在他的身心極深處,有一團讓人無法揣摩的超復雜的結合體,那裏才是趙宋立國精神的根本所在,才是從趙宋開始,我們民族就不斷沉淪,不斷掙紮,直到今天還在追求偉大復興的根源。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錢,要命的錢

話說當年二十八歲的趙匡胤在後周國內面向所有官僚大佬口吐狂言,說千裏之外的戰爭將如何進行,將怎樣收場,仿佛他不是個將軍,而是位巫師。

在所有人哂笑的表情中,柴榮的臉色是平靜的,他看了趙匡胤很久,然後下令向西北四州派出重兵。他真的按趙匡胤說的辦了,但離奇的是,此後戰事的每一步發展,都在印證著趙匡胤寫的劇本,幾乎連勝利的時間都相差無幾。

後周人看向趙匡胤的眼光每一天都在變化,直到戰事結束,他已經不再是一員滿身血腥的沙場戰將了,而是腹有機謀,堪當大任,能獨當一面的帥才。

在當年的11月,四州之戰終於結束了,幾乎就在同時,柴榮就發動了對南唐的攻擊,目標是江北的淮河一帶。

江淮,打開中國的地圖,這是一片從古至今都繁華富庶的土地,這裏再加上長江以南浙江以北,就是南唐。南唐與後周相比,它的國力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字,有錢。而兵力配備上,它的特點讓後周人吃盡了苦頭,甚至讓後來的北宋都一時間無可奈何,那就是水軍。北人乘馬,南人操舟,真的是自古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