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凍不死的種子(第3/4頁)

一、陛下已經成竹在胸,所以對反叛的蠢人們不屑一顧(這太好了,意味著他們也可以就此高枕無憂,不必戰戰兢兢,整天坐班侍候);

二、可以看出陛下雖然年輕,卻是位深藏不露,舉重若輕的高人(這更加可喜可賀,哪怕他現在並沒有馬上想出平叛良方都無所謂,因為素質決定一切);

三、就有些不妙了,十八歲的青年精神委靡不振,難道是少年天子愛風流,他已經風流過度了嗎?

剛剛成年的劉承佑高坐在皇帝寶座上,就這樣承受著下面的竊竊私語,和好多雙曖昧的目光,他只能苦笑,沒法解釋。他每天晚上都徹夜失眠,讓他拿什麽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抖摟精神,震懾群臣?

事情是這樣的,他老爸臨終前,給他留下了五個最寶貴的遺產。他們是: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還有郭威。這些人或文(蘇逢吉,宰相)或武(楊邠、郭威同為樞密使,楊邠內掌機要,郭威外領征伐。史弘肇是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負責京城警備)或管錢(王章,三司使,主管全國財賦),一個個老謀深算,久經考驗。劉知遠深信,只要有這五個人扶保自己的兒子,那麽後漢的江山就會穩如泰山。

但他犯了天下所有父母的通病,為兒子做了很多,卻忘了問兒子要不要。

劉承佑從一開始就認定這五個人把他架空了,軍、政、錢,一個國家不就這麽點事嗎?他什麽都摸不著!他從來都沒有真正嘗過當皇帝的滋味!

老爸……你為什麽這麽愛我?

可是現在機會來了,有人反叛,妙不可言!劉承佑是聰明的,居然無師自通,馬上就明白了危險與機遇同在的道理。首先,他必須得平叛,那麽派誰去呢?首發人選——郭威。掌樞密使,外領征伐,不是他是誰?何況此人久經戰陣,威名遠揚,尤其是在本國軍中,也許只要他去了,根本不必動手,只需要露個臉兒,就能讓叛軍投降。但就是不派他去。

派別人去,哪怕是些無名之輩,只要打了勝仗,就能掌握最為關鍵的軍權,從此培養出自己的嫡系,一步步地收回所有在皇帝名下的動產和不動產。

就這麽辦了,新皇帝在當年三月份下令郭威可以回家去釣魚,然後命令白文珂、郭從義、常思這三個在史書中都查不出當時官職的人出兵,大集王師,以期勝利!

但是時間很快就到了七月,從明媚的春天打到了悶熱的夏天,大家都開始穿短褲打仗了,李守貞和他的夥伴們卻還是活蹦亂跳的,不斷地向其余的節度使們展示自己依然健在,活得很好。

局勢加倍動蕩,劉承佑的威信指數直線下降,迫不得已,他只好像三國後主劉禪拜會諸葛亮那樣,親自到了郭威家裏,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話——我可以麻煩您辦件事嗎?(吾欲煩公可乎?)

郭威的回答極為克制且有身份——臣不敢請,亦不敢辭,唯陛下命。

就這樣,郭威出兵,受命節制後漢全軍。在行軍的路上,有一個風塵仆仆的青年加入了他的隊伍,成為普通一兵。誰也沒有料到,這是一段傳奇的開始。這個青年以此為契機,一步一個腳印,攀上了令人目眩的高度。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唯一。

唯一一位以職業軍人起家,成為立國超過百年以上的正朔朝代的開國皇帝。

郭威,邢州堯山人,父親郭簡,曾為後晉順州刺史,但死在亂軍中。郭威從小孤苦,四處流浪,在亂世中獨自長大。18歲時,以勇力應募從軍。當過親兵,當過俘虜,一路輾轉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朝代,在不同的軍隊中以智勇不斷升遷,最後擁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得授樞密使,成為後漢開國功臣。

我們都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如果要精確計算的話,就是在兩年之後,他就成了後周的開國皇帝。僅僅是兩年,他就可以登峰造極,復制劉知遠了,那麽他現在的心情呢?很激動嗎?在熱切地期盼著兩年之後嗎?不,這是個很不好笑的笑話。郭威像所有人一樣,不知道第二天會遭遇什麽,就像他在這一天,正在正常行軍,突然接到報告,說有一個自稱是禁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兒子的小夥子要見他一樣。

趙弘殷?有過一面之緣,他的兒子來了,有什麽事?郭威想了想,還是見吧,他很隨意地告訴手下讓那個小夥子進來。

他根本不會知道,這會是歷史上非常難得一見的場面——兩位開國皇帝在活著的時候,而且都還不是皇帝的時候,見面了。

趙匡胤進來了,他馬上就讓郭威吃了一驚,但不是被他的風采所震撼,而是懷疑起了他的真實身份。這實在不能怪郭威,進來的這個年輕人衣衫襤褸、面帶菜色,就像是一個很長時間都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哪像個官宦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