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天下漕運正當通,中央集權何時強(二)(第2/3頁)

“太子高見!”杜千書見李從璟早就未雨綢繆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書沒了意見,李從璟卻在馬背上沉吟下來,“然則火炮等物雖然研制了出來,要投入生產到源源不斷供應前線,卻還需要些時候,各地作院裏先前都沒有見過這些東西,卻是不具備制造的能力,看來得先派人興建工廠。”

而今的回回炮已經不是歷史上的回回炮,又因為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沒了甚麽關系,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從璟沒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個“神威無敵天下無雙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從璟決定把制造火炮和榴彈的任務交給章子雲,讓他在洛陽近郊尋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興建作院,隱秘制造,同時調遣甲士和軍情處,嚴密防衛,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東宮裏,李從璟先跟前來拜見聽候訓示的蘇禹珪見了一面,前者畢竟在運河上走了一個多月,對地方漕運之事有過實際了解,如今蘇禹珪東行在即,他自然有許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宮北歸時,在運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檢視運河情況,如今漕運之事既然已經交給你們,等你去山東、江淮的時候,這些官吏便暫時歸你節制,等到手頭的差事辦好、交接完,讓他們自行回洛陽。”臨了,李從璟如是對蘇禹珪說道。

整頓漕運,需要肅清地方,蘇禹珪有在刑部為官數載的經歷,本身也是視大唐律法為神明的人物,讓他去山東具體梳理漕運諸事,李從璟相信他可以讓漕運變得“幹幹凈凈”。

蘇禹珪走後,李從璟又見了章子雲,兩人將興建作院的事合計了一番,而後李從璟就頒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雲為洛北作院監造使,總領興建洛北作院諸事。

——至於這個洛北作院與尋常作院有無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夠知曉的了。

疏通漕運和制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時間去完成,在這期間李從璟除卻日常事務外,不可能不折騰。

這回他折騰出來的東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著李從璟,“何為行省?”

李從璟道:“所謂行省,與漢時的州,前時的道,有類似之處。”

他道:“這些年來,王師得江陵、平兩川,而今又攻占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大,需要管轄的州縣越來越多,若使朝廷直轄諸州事務,則未免力有不逮,顯得混亂。州多不好管轄,則該在州之上,增設行省,以統州。”

李從璟這樣一說,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漢承秦制,唐繼隋規,自隋朝開皇初年廢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縣兩級制,天下始有三百余州、近千縣。隋祚短暫,州縣兩級制的問題暴露的還不明顯,至唐朝初,弊端日顯,貞觀十五年,遂分天下為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縣。

開元二十一年,玄宗許張九齡之奏,設置十五道采訪使。其後,采訪使漸有發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長官的苗頭。采訪使之後,觀察使、防禦使相繼出現,所統屬的事務,無不廊括數州,直至節度使大行於天下,遂有藩鎮四五十。

“行省,藩鎮之別稱乎?”李嗣源頗有顧慮的問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鎮,地方節度使除卻邊關和出戰壽春的四鎮外,基本已經名存實亡,這個時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轍”。

——藩鎮名存實亡,也正該是確立行省制度的時候。

行省當然不是藩鎮的別稱,李從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軍政。”

宰相李琪尋思著道:“景雲二年,朝廷有於天下間設立二十四都督府的決議,‘天下諸州分隸都督,專生殺之權柄,典刑罰之科’,但最終卻沒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權重難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強幹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則權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從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區別很明顯: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權,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權。地方權柄無非有三:政事、軍務、財政,行省理政事,另設軍務、財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約,則不至於尾大不掉,能擁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軍務大臣、財賦大臣既然互不統屬,則地方權柄在實際上復歸朝廷。”

聞言,眾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應過來,露出喜色,“若是如此,當真是再好不過。”

李從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設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諸事,同時設立禦史台分支,監察地方。”

李從璟的這個提法,並不單單是借鑒往後哪一個朝代的制度,還雜糅了後世的經驗,而且也不單單是後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選改良,也適合了當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