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一朝得領五千甲,踏碎關山覓封侯(四)(第2/3頁)

渤海官員似也被感染,紛紛加入到跪拜喝彩的隊伍中,契丹的使者雖然滿眼忌憚,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但也無法置身世外,那些歌姬舞姬,也受到捷報鼓舞,憑空多了幾分英豪之氣,齊齊下拜,高聲恭賀。

面對眾人的跪拜,李從璟大手一揮,“王師大捷,國之幸也,爾等平素戮力國事,無不有功!值此佳時,本宮豈能不賞賜爾等?來人,上禮!”

言罷,讓眾人起身,眼見諸人無不欣然,李從璟微笑更濃。

須臾,百十侍從手捧托盤進屋,盤上皆蓋著紅絲綢,一一來到賓客們面前——當然也包括契丹、渤海使者。

渤海使者還好,契丹使者則大多是面色有異——李從璟連他們都賞,豈非也將他們看成了有功於大唐的臣子?這足夠諷刺,也足夠震懾。

在眾人各異的目光中,李從璟走到堂中,眼底閃過一抹玩味之色,揭開了李四平面前托盤上的紅絲綢。

諸人連忙湊身去看,待看清盤中是何物什,無不倒吸一口涼氣。

盤中之物,一珠一刀。

珍珠晶瑩剔透,光芒四射。橫刀質樸無華,鋒芒內斂。

李從璟指著托盤看向眾人,目光有意無意在契丹、渤海國使者身上掃過,“珠為鮫人之淚,產自南海,世之珍奇;刀,乃大唐最新制式橫刀。”

此言一出,東宮官員,無不肅然,契丹、渤海使者,沒見識的,欣喜不已,有見識的,無不色變。

李從璟將眾人神色收在眼底,氣度愈發深不可測,“今,天下烽煙未止,此為家國不幸,然我大唐君臣齊心,不日必將廓清宇內,使天下重歸太平。諸位或為我大唐社稷功臣,或為我大唐臣屬之邦,當與我朝同心同德,如此,世間富貴,願與諸公共享……否則,哼!”

李從璟回到主位,手一揮,“呈於諸公。”

東宮官員,受了賞賜,無不昂首挺胸,契丹、渤海官員,便是再遲鈍的,也了解了李從璟的意思。

“謝太子賞賜!”無論眾人心頭思緒如何,此時都俯身拜謝。

彎下身的那一刻,李四平心頭湧起一股慶幸的情緒,心想還好我渤海國並無二心——他們本是來打探大唐的征戰情況,不曾料想,到了李從璟這裏,卻被他抓住機會好一頓展現國力、耀武揚威——他再看契丹使者時,就露出一絲玩味笑容來。

左手珍珠,是為富貴;右手橫刀,是為兵戈。

大唐不缺財富,更不缺精甲!

……

全椒縣,城門緊閉,城頭上人影幢幢,往來奔走的吳軍將士神色匆匆,不停驅趕著青壯百姓搬運守城器物,但有不順眼的地方,動輒大聲斥罵拳腳相加,以此來掩蓋他們心頭的驚慌。

城外,五千唐軍擺開陣勢,正在清理城外的木樁,填充城外的坑、溝,處理攻城的準備事項。西方鄴帶著江文蔚、張易、朱元等人,策馬在城前觀察城防。

在雞籠山伏擊南下支援烏江的全椒縣吳軍得手後,唐軍沒有絲毫遲疑,便北上奔襲全椒縣,旬日間二度殺到了全椒縣外。不同於第一回來,這回全椒縣的守卒不到兩千,是故對方根本就沒有出城迎戰的勇氣和打算。

江文蔚看著城頭道:“攻占全椒縣,我等就能出現在滁州敵軍背心處,屆時與滁州同袍兩面夾擊,不愁不能擊敗賊軍!”

張易輕笑道:“連日來,我等在兩州四縣之間來回奔襲,已經將敵賊後方攪得一片稀爛,時至今日,敵賊連糧倉都丟了,且不說那滁州敵賊攜帶的糧草能支撐幾日,僅是後院失火的驚慌,都足夠讓他們吃不消。”

朱元沒有他們倆那般樂觀,“自打進入和州後,我等連日輾轉,雖然都是主動出擊,將士們也都有心理準備,但如今也都有些疲憊,這點不容忽視。”

三人說話的當口,西方鄴接到斥候探報,隨即對三人道:“恐怕我軍要撤了。”

江文蔚等人俱都看向西方鄴,奇怪的是,三人都沒有驚異抗拒之色,江文蔚笑問道:“可是賊軍援軍登岸了?”

“不錯,賊軍援軍盡數登岸,有兵馬三萬,已向全椒縣趕來。”西方鄴道。

“既是如此,這次就姑且饒過全椒一回。”張易絲語氣輕松,毫不覺得氣餒。

“傳令:撤軍!”

是日,大軍自全椒縣西撤,這回沒有再南下走含山、東關的路,直接往廬州回軍,全椒縣吳軍士卒見之,皆道僥幸,無一人敢言追擊。

……

揚州,唐營。

王樸手持軍報喜道:“淮南之前一直沒有顯露行跡的三萬士卒,迫於西方鄴在和州連日轉戰奔襲與糧倉被焚,在和州登岸了!”

“西方鄴所部,旬日中奔走於兩州四縣之間,襲和州城,燒烏江糧倉,敗兩軍,斬首數千,無人能擋,淮南軍後方已經完全失控,亂成了一鍋粥。此時那三萬淮南兵若不在和州登岸,支援地方穩定局勢,滁州的淮南兵還不盡數交代了去?”莫離輕搖折扇,笑容頗有些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