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西路軍接連數戰,李從璟大定江淮(一)(第2/3頁)

“丁將軍所言不差,廬州之所以能堅守不降、連日力戰,所依仗者,無非舒城、廬江一帶的四萬援軍,若非如此,此城早已是囊中之物。”史叢達頷首,說出自身見解,“淮南軍西路前日進抵舒城、廬江一帶,本應北上壽州,接廬州求救信,王會勢必分兵來救。”

王會,便是四萬吳軍的主將。

李彥卿資歷最淺,所以最後發言,“要奪得廬州城,必須先敗其援軍,如此既可削弱王會部實力,亦可打擊其部士氣,與來日之戰有利!”

三將正在商討軍機,忽聞斥候來報,卻是如李彥卿所言,王會果真派遣五千精兵,來救援廬州。

聞言,李彥卿頗顯激動之色,“廬州城西南四五十裏外,有一片山地,山地前有大片林區,王會自舒城遣軍救援廬州,必經此地,我等若於此地設伏,必能收獲奇效。”

丁茂面露喜色,不過卻沒有輕下論斷,而是詳細詢問了李彥卿與斥候有關情況,最後綜合各種條件,丁茂認為伏擊可行,便讓李彥卿帶領本部兵馬,火速前往山地設伏。

李彥卿所言的那片山地,就是紫蓬山,山前大片地勢平坦的林區,即是後世的英山林場。李彥卿得了丁茂之令,立即集結了兵馬,火速前往英山設伏,這些姑且不提,且說王會。

王會此人,徐知誥伐楚時,用之為百勝軍節度使,在楚地征戰時多有戰功,這回調遣楚地吳軍進援江淮,周本身為軍中柱石,要坐鎮楚地戰場,不可輕動,徐知誥便任命王會為西路軍主將。

王會到達舒城後,接到廬州遞來的求援信。

雖然王會此行任務,是經舒城北上盛唐,由安豐進軍壽春,解高審思之圍,再合力擊破唐軍,但廬州被唐軍攻打,他近在咫尺,卻不能不救。廬州給王會發求援信時,面對的只有丁茂一部,史叢達還未趕到,所以信中言及唐軍不過五六千,好在廬州刺史也不是蠢人,提到了盛唐李彥卿部可能支援丁茂的事情。

“廬州守軍三四千,唐軍以五六千兵擊之,廬州竟不能守,何其無用!”王會接到求援信,第一反應便是如此。

“眼前攻打廬州之唐軍,雖只五六千兵馬,但盛唐李彥卿部既有可能支援,兩相合兵就不容小覷了,廬州刺史發信求援,也是穩妥之舉。”說話的幕僚與廬州刺史有舊,便替對方說了幾句話。

廬州刺史之所以提及李彥卿部,自然不是真的料事如神,而是他本就是借此沖散一些廬州的無能。

“李彥卿若是果真去了廬州,盛唐空虛,倒是白給我等機會。”王會冷笑一聲,“那就派兵五千,救援廬州,將唐軍擊退!”

派遣五千數量不少,主要還是考慮到李彥卿可能會到廬州去,如若不然只需一兩千兵馬,就足夠廬州守城,再加上一兩個指揮,就足夠裏應外合擊敗丁茂部,王會行事頗為老辣,他派兵五千趕往廬州,是穩重之舉也是激進之舉,打的就是將李彥卿一道擊敗的主意。

至於李彥卿、丁茂合兵後,五千兵馬和廬州軍能否擊敗唐軍,王會卻是不覺得有甚麽問題,殿前軍號稱唐軍至銳,在楚地同樣讓他們打的落荒而逃,侍衛親軍又能厲害到哪裏去?

再者李彥卿就算出兵廬州,也不可能將盛唐兵馬都帶過去,若是如此,盛唐豈非成了一座空城?

此時的王會自然不知道,江淮戰局早已起了變故。

當然,就算他得到徐知誥傳書,得知了某些變故,也無法事先知曉李彥超、史叢達的調動,青衣衙門可沒有人在李從璟身邊竊據情報。

英山。李彥卿率部馬不停蹄趕到此地,四五十裏的路程,他部硬是只用了大半日。李彥卿沒有片刻耽擱,顧不上歇息,立即勘察地形安排部曲擇地埋伏。

設伏不是將士往林子裏一鉆就完事,大處要講究堵進路截退路,小處得根據地形林木合理布置兵力,最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發揮己方戰力,同時最大限度限制敵方戰力。

斥候匯報,淮南軍距離此地尚有三十裏。

李彥卿看了一眼時辰,太陽將要落山,看來淮南軍今日到不了此地了。

讓斥候再探,李彥卿從容布置部曲設伏,不時太陽落山,日暮降臨,他又下令士卒早些吃完幹糧休息,養精蓄銳,同時不忘嚴密監視那股淮南軍,免得對方突然整出甚麽幺蛾子。

夜裏下起了雨,秋雨綿綿,不大也不小,打在林木樹葉上嘩嘩作響,雨聲很是清脆,將士們沒有在林子裏搭帳篷,身上都給淋濕,不到半夜就都成了一個個雨人,這時候就都別想睡覺了,將士們都睜著眼,眼巴巴著望著雨停,身子被林風一吹,冷得直打哆嗦。

李彥卿更沒法入睡,他帶人到處巡查,激勵士氣,一趟路走下來竟然口幹舌燥,好歹到了天亮,雨停了一會兒,未到午時,又下了起來,有些將士感染了風寒,李彥卿把這些人集中起來,不打算讓他們帶病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