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趙王領軍向楚地,秦王洛陽理大局(三)(第2/4頁)

頓了頓,她又補充道:“眼下洛陽的精力都在抓捕貪官汙吏,與準備南下戰事上,哪有多余的力氣來照看我等。邊郎在李從榮身邊,諸事多有不變,雖說徐相令本座聽命於他,卻也沒說事事都要向他稟報——他也沒這個資格。”

有人端來飯食,林安心擺擺手讓放在一邊,“唐軍南下,邊郎也脫不開身,他們這些謀士,算計的無非是權術鬥爭,沙場陽謀陰謀,眼下時間緊迫,他也無暇顧及我們這裏。”

拿起碗筷,復又放了下來,林安心問道:“聯系的那些人,這些日子可有異樣?”

“並無異樣。”

林安心點點頭,“軍情處這些日子可有異動?”

“也無異動。”

林安心這才放下心來,“盡快選好日子,這事拖不得了。只要能潛入軍備研制處,竊據到我們需要的東西,花費再大的代價也值得!”

……

秦王府。

莫離舉起手中的線報,對李從璟道:“孔循啟程進京了。”

“哦?”李從璟微微挑眉,接過那份情報,“這倒是出人意料,前日接到的消息,不是說洛陽某些大人物不讓他進京?先前孔循也一直百般借口,拖延著不肯動身,這下如何就轉性了?”

莫離打開折扇,笑道:“先前孔循不願動身,無非是怕到洛陽後就被綁住手腳,再也脫不得身,當然,他也擔心朝廷治他先前攔截刑部官員的罪。如今陛下連下三道詔令,他再不進京,可就真與朝廷撕破了臉皮,只剩下造反一條路了。藩鎮與朝廷的博弈,首先要看誰的態度更加強硬,孔循前些時日不惜制造‘軍卒生亂’的醜事,想要仿效當年趙在禮以‘天雄軍動亂,不許其離鎮’的舊事,作為借口不動身,然而陛下卻絲毫不為所動,連下三道詔令,孔循見朝廷如此強硬,若是再不動身,就真要與朝廷刀兵相見了,自然只能退步。再者,眼下朝廷雖有發兵楚地之事,但朝廷仍有數萬禁軍,朝廷與藩鎮的博弈最後還是要看實力,孔循不敢放手一搏,自然就只能乖乖啟程。”

搖了搖折扇,莫離繼續道:“某些人不願孔循進京,無非是打的諸藩聯合、以挾朝廷的主意,這本是朝廷找藩鎮麻煩時,藩鎮慣用的伎倆,莊宗之前,此計可謂屢試不爽。但如今朝廷與藩鎮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改變,藩鎮便是聯合,就真有實力與朝廷抗衡嗎?那些藩鎮節使,雖說與朝廷重臣往來密切,平日裏沒少暗通款曲,但相互勾結的目的,不外乎是保全自身、為自身謀利,節使既然認為公然反抗朝廷會危及身家性命,又怎會一味聽從朝中重臣的安排?”

李從璟點點頭,“孔循雖然平日囂張跋扈,但實際上卻不是真的大勇無畏之人。其實到了他這個位置,本身也不存在所謂大勇無畏之人,面對事情的抉擇與處理方式,無外乎是利益與風險的對比分析,只做最有利的選擇才是他們的風格。至於囂張跋扈也好大勇無畏也好,甚至一些所謂公正廉明、大仁大義的性子,很多時候也不過是表現出來,掩人耳目的假象罷了。孔循決定進京,無外乎是沒把握能承受朝廷的雷霆之怒,陛下態度強硬,孔循自己人知自家事,他心裏自然有衡量,若是汴州真與朝廷撕破臉皮,洛陽距離汴州可是不遠,他的宣武軍何以能抵擋得住禁軍攻伐?那些所謂能跟他聯合的藩鎮,不過是能壯其聲勢罷了,一旦朝廷禁軍動作迅速,那些藩鎮稍微不果決一些,汴州就將萬劫不復——更何況真到了大事臨頭的時候,平日裏那些‘同心同德’的藩鎮,也不一定靠得住。”

說到這裏,李從璟索性放下手中文書,“孔循雖然有攔截刑部官員的舊事,但說到底雙方並沒有在明面上刀兵相見,拼殺出多大的血光之災來,最後孔循也沒能將刑部官員攔住,這就給他自己留了余地。在此事上,此番他進京後仍可以堅持先前‘招待’刑部官員的言論,朝廷還能真強行治他的罪不成?總而言之,孔循雖有種種不規矩的地方,但也罪不至死,他進京後若是姿態低些,哄的陛下開心,陛下再隨和一些,說不定他還有平安回汴州的機會——當然,你我都知道這種場面不會出現,但再不濟,他保住富貴總是有很大把握的。”

莫離搖著折扇道:“不得不說,孔循其實是聰明人。眼下朝廷強勢整頓吏治,要挖出那些不利社稷的蛀蟲,可謂大勢所趨,他這番主動進京,若是肯坦誠自己的過失之處,再姿態恭順些,要保住富貴真的不難。在此事上,朝廷也不想將不良官員一竿子全打死,給他們留一些退路,給一些富貴,換得整頓吏治的大局平穩,朝廷怎會不樂意?只可惜,權勢總是迷惑人心,一朝體會了權勢帶來的好處,便不想輕易放棄,寧可輸死一搏,拼的頭破血流,也不想退一步去做一個富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