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漢唐之文明(第2/3頁)

李從璟看著眾人激動的模樣,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杜千書最後的話沒錯,中華歷史到了後來,也的確達到了他所說的效果。遼東、漠北漠南、西域、吐蕃,都成了漢文化的轄地,彼處之百姓,雖有族別不同,卻也都漢化得差不多,與中原無異。

正因如此,所以清朝之後中華雖經諸侯混戰,而最終國能一統,不復關內塞外之別。

那時候,長城,真正成了帝國一景。

——其實“長城”這個東西,不是只有北方那一條,中原內部也是有的,只不過規模沒那般大,保存也沒那麽好罷了,它還有個別名,叫“方城”。這些“長城”,多建於先秦時代,那時候,對一方諸侯國而言,“長城”之外,豈非都是異族?

昨日你是異族,今日大家同族。

所謂民族交流、融合,其真意,不過如此。

只不過,那經過了千年。

之所以用了千年之久,是因為兩個力度不夠。

其一,帝國之強盛不夠;其二,有意識的漢化不夠。

綜合來看,是兩者一起作用的力度不夠。

李從璟暗想:“使帝國強盛,此乃我輩之責,而後用帝國武力征服外邦,然後以漢文明將其改造,使其皆成漢人,這不正是我此生之志?古人不知有意識漢化他族,而我知,古人民族意識差了些,而我不差,若我窮盡一生之力,是否真有可能為漢人立下一分不朽功業?”

他轉念想了一想,“漢唐文明到了此時,乃是普天之下最強盛最先進之文明,他族皆不如我,用之以化他族,斷無不成之理。”

李從璟擡頭,望見碧空如洗,感慨道:“漢唐文明,不僅是我輩立於當世之依仗,也是我輩征服天下之利器啊!”

文明的先進與強盛,才是最根本的先進與強盛,坐擁此者,稍加努力,何愁不能萬國來朝,天下皆爭相為唐人?

莫離、杜千書等聞聽李從璟此言,在感同身受之余,相視一眼,驚喜地問道:“殿下早有這般打算?”

李從璟笑了笑,“若非如此,孤何必在此時跑到草原來?”

眾人莫不表示嘆服。

李從璟擺了擺手,示意眾人不必恭維,“數年前,契丹頗強,為扼制其國勢,同光年間,孤遂出鎮幽州。同光四年有西樓一役,今日孤又率爾等北上,所求正是為一步步削弱契丹國力。帝國日益強盛,而契丹日益羸弱,長此以往,日後帝國征服契丹,才能一片坦途。到得那時,距離帝國教化契丹、教化草原也就不遠了。”

“多年前,阿保機立國,建國之制、立官之例、造城之術,無不習我大唐之法,就更不必說他建孔廟、興漢學等種種措施了,其實自那時起,大唐對契丹的漢化便已開始。”李從璟繼續道,“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最重要的一點,是契丹的漢化必須要在大唐的控制之下!大唐教化契丹、教化草原,是要他們做臣子的,而不是做逆賊,所以其過程應由大唐來主導!”

“孤數入草原,先立耶律倍,再立耶律德光,日後還要立他人,就是要告訴契丹,告訴草原:你們的君王是由大唐冊封,所以你們都是大唐的臣子!”李從璟遠望城外,青衫隨風而動,“教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今日你我所為種種,便是這個教化的開始!”

李從璟又看向眾人,“孤不遷唐人南歸,不僅不遷,還鼓勵商賈北上,前者可以傳播大唐文明,後者則可散布大唐國威。孤要讓契丹人了解大唐和大唐文明,了解之後才會敬畏,才會心向往之,才會想要成為唐人。去其獸性,而養其人性,令其敬畏文化,這樣多年後大唐征服契丹,契丹百姓才不會太過反抗,不會排斥大唐成為契丹之主!屆時,無論是大唐遷中原之民北來,還是大唐遷草原之民南下,契丹民眾都會甘之如飴。到得那時,他們會心甘情願被漢化,會以成為大唐子民為榮!”

李從璟笑了笑,這個笑容看起來並不和善,因為他的眼神銳利如刀,“以成為唐人為榮,以成為契丹人為恥,這,就是文明入侵!”

莫離、杜千書等人都怔在那裏,他們都被李從璟方才的話震撼到,尤其是李從璟提出的“文明入侵”四個字,讓他們醍醐灌頂。

良久,眾人皆拜服,莫離等更是向李從璟拱手行禮,道:“此真乃千古功業也!”

李從璟手扶墻垛看向遠處,目光悠遠,“昨日你是異族,今日大家是同族,凡帝國旗幟所到之處,土皆唐土,人皆唐人!何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

他目光炯炯回顧諸人,“諸君,且隨孤王北上,打一場文明入侵的戰爭!”

莫離等人震撼之余,無不躬身應諾,“願隨殿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