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亙古之真理(第2/3頁)

“契丹國中有不少唐人,其中不乏成了契丹軍士的。”莫離注意到李從璟眼神的變化,便低聲提醒。

莫離這話不錯,契丹軍大抵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契丹本部族人,二是臣服部落勇士,三是地方州縣中服役的。

第一部分是契丹軍絕對主力,這些人平日放牧,戰時出征;第二部分其實不多,因為契丹軍出征時,一般只要臣服部落出錢、糧、馬匹等物資;第三部分中就有一些唐人了,畢竟契丹國中的州縣是契丹安置唐人的主要所在,不過這部分軍士也不出征,只守備地方。

“早年間,幽雲局勢緊張,諸侯混戰頻繁,數十年間,百姓亡命而入草原者不知凡幾;而後契丹勢起,阿保機南侵,為其所虜而被迫入草原者,又不知凡幾。許多年來,這些人在契丹落地生根,成了契丹治下之民。民乃國之本,阿保機時契丹之所以能國勢中天,與此有莫大關系。”李從璟想起許多事,心頭有些復雜,如何處理契丹國中的唐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唐末五代,在草原與中原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問題上,其實是個非常時期。

說它是非常時期,是因為它劃分了兩個不同的時代。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的交流、融合,基本是單向的,即草原民族內遷,而後融入中原民族。

這種交流與融合,有戰爭方式,也有和平方式。自從漢武帝開創了大舉收服草原人的先河,草原人便開始了這個不可逆轉的歷程。

這個歷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是五胡亂華的時候。

而五胡亂華的最終結果,是五胡最後都被漢人融合,成了漢人。

他們被融合,變成漢人,是因為什麽?因為漢文化。

唐前期也大體如此。唐後期至唐末五代,情況則有不同,它劃分兩個時代的原因也在這裏。

這一時期,開始有漢人成規模北遷,越過長城居於塞外。

原因無非兩個。第一是主動的,躲避戰爭兵災;其二是被動的,被草原人擄過去。

漢人北遷,結果是什麽?

促進了草原政權的強盛。

為何五代之前的朝代,草原人無法真正入主中原,而五代之後,出現了元、清?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草原政權變強了。

因為草原人學習漢之先進文化,被漢化的程度深了,所以其政權空前強大起來。

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割獻,對草原到底意味著什麽,其相對對漢民族的影響,又有多麽大。

“漢人北遷,起初時人數少,彼時之民攜絕對先進之文化,進入草原之後,為草原人所仰慕、拜服,遂得以在草原上地位顯赫,但此時一者因為北遷之人少,二者因為草原人尚且愚昧,故而對草原之增強有限,五胡雖得以亂華,卻不能入主中原。”

李從璟在心頭默默想道,“唐末五代卻非如此,此時之草原人,受先前漢人千百年之‘教化’與影響,已然頗具文明程度,此時唐人成規模北遷,攜帶的不僅有漢文化,還有漢文化之下的種種先進技術與制度,契丹因此強盛之後,遂能建立帝國,與中原分庭抗禮。”

“及至趙宋之後,情況明顯變化,漢文化被草原民族大加吸收,中原政權反而倒是為其所反噬,故而有元、清兩朝。五代之前,草原無帝國,而五代之後草原始有遼、金以至元、清,乃因此之故。”

“原本耶律德光曾滅後晉而居於中原,但不到一載便不得不北歸,往小處說,是耶律德光政才差了些,但從大處看,卻也是此時草原漢化程度、文明程度不夠之必然。而後,元能入主中原百年,而清據有九州數百年,乃因其文明程度,或者說漢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

李從璟凝視著儀坤州喟然一嘆,心中想到:“後世說五十六族皆中華,也說元、清乃中國之朝代,其因在何?不就是因其襲承漢之文化,其人皆被漢化了麽?”

“殿下在想什麽?”莫離見李從璟面色少見的凝重,而且久久不語,遂詢問其故。

“在想如何處置契丹國中之唐人,又如何對待契丹國中之草原人。”李從璟收回思緒。

沒有漢民成規模北遷,沒有漢文化對契丹的改造,往大處說,就沒有契丹的強盛,往小處說,沒有眼前的儀坤州防線。李從璟由今日之戰與身前的工匠屍體,想到這些問題,不是偶然,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可回避。

悉數遷回唐人?不太可行。

不遷回唐人,任由其繼續為契丹強大而貢獻力量?也不可行。

選擇性遷回一些讀書人、匠人?更不可行。

“殿下可有腹稿了?”莫離接著問。

李從璟提及的是一個大問題,關系到草原與中原往後的千年大計,處理好了,說草原與中原自此相安再無大戰,也並非沒有可能,處理不好,則貽害無窮、邊患難休,所以莫離問的很鄭重,神色也極為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