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驚濤初起劍南道,諸侯掀起百丈浪(十)(第2/2頁)

林仁肇撇撇嘴,頗有些不服氣,他自小被徐知誥收養,一直帶在身邊教導,自然不會甘認才能比旁人差。

但若是李從璟在場,肯定不會懷疑徐知誥的論斷。

因為邊鎬此人,可是幫那個南唐滅了楚、閩兩國的大猛人。

……

“只建功,不爭儲?”邊鎬聽罷李從榮的話,面露愕然之色。

“先生沒有聽錯,孤王正是此意。”李從榮面容嚴肅,“先生初至,問孤王之志,這便是孤王之志:為一代賢王。”

“殿下恕罪,小民愚鈍,不解殿下之意。”邊鎬心中雖有千層浪,面上卻不動聲色,“殿下乃大唐皇子,為何自縛手腳?亦或是,殿下心有顧慮,不信小民,不願與小民開誠布公,肝膽相照?若是如此,小民請回!”

說罷,邊鎬作勢起身。

李從榮連忙拉住邊鎬,“先生多慮了,孤王既請先生來,焉會不信任先生為人?”

“那便是不信任小民才學,認為小民不足以輔佐殿下成就功業?恕小民才疏學淺,請放小民南歸!”邊鎬看起來很生氣。

李從榮好勸歹勸,總算讓邊鎬安靜下來,“先生莫急,且聽孤王緩緩道來。”他嘆息一聲,“先生雖遠在江左,想必也是知天下事的,孤王請問先生,眼下我大唐誰最有可能入主東宮?”

“自然是秦王。”邊鎬道。

“這便是孤王不願爭儲的原因。”李從榮讓邊鎬坐下,“孤王實不願與大兄相爭。”

“這……”邊鎬等著李從榮繼續說下去。

“先生遠在南國,可能不知大兄為人,孤王自小與其相伴,卻是極清楚的。孤王大兄,率性謙和,尤重情義,上孝雙親,下悌兄弟,不瞞先生,孤王幼時,學業都承自大兄……好叫先生知曉,孤王向來仰慕兄長,此生不求如兄長一般擁不世之才、立不世之功,唯求能望其項背,不負其多年期望,這也是孤王渴望成為一代賢王的原因……”

“況且大兄身側,大才濟濟,莫離、王樸、桑維翰、杜千書、衛道等人,無不是一時之選,或善於軍事,或精於政事,或長於機謀,遍數舉國上下,也少有能相與爭鋒者……再者,大兄為國征戰多時,近年來又多謀政事,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一席話李從榮言說了小半個時辰,談到動情之處,不免露出追憶之色,便是邊鎬只是一介外人,也能感受到他與李從璟的兄弟情深。

臨了,李從榮鄭重的看向邊鎬,肅然道:“故此,孤王之願,在如大兄一般,為江山社稷盡己所能,上解君王之憂,下緩黎民之苦,如此方不負平日所享之富貴。孤王之意,先生明白了麽?”

邊鎬怔了好半晌,心念也不知轉了多少個彎,末了起身行禮,感慨道:“殿下之賢,令小民欽佩,舉國聞之,亦必稱頌,有殿下這等賢王,實乃大唐之福。小民愚鈍,竟未能早恤殿下之意,慚愧萬分,若蒙殿下不棄,仆願追隨殿下,為大唐社稷略盡綿薄之力!”

“先生能夠理解,孤王知足矣,能得先生輔佐,實乃孤王之福!”李從榮拉著邊鎬的手,有遇平生知音之喜。

……

不同於李從榮散朝之後即刻回府,李從厚離開文明殿後,沒有離開宮城,而是去見李嗣源,作為李嗣源的幼子,李從厚如今還不到弱冠之齡。

李從厚去見李嗣源,自然是因為不忿朝臣攻訐李從璟,見到李嗣源後,李從厚不僅為李從璟鳴不平,還將那些挑事的朝臣大罵了一通,請李嗣源處置他們。

看得出來,對李從厚維護李從璟的態度,李嗣源還是很滿意的,並且說了一句“你大兄這麽多年沒白疼你”的話,但說及處置朝臣,李嗣源卻沒有明確表態。

雖然李嗣源也氣憤那些個朝臣的做法,但畢竟秦王府、河陽節鎮有官吏觸犯律法是事實,蜀中生亂許久沒平息也是事實,如今的朝堂好不容易有了政治清明的兆頭,李嗣源也不能開朝臣因言獲罪的先例,否則多年新政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

莊宗一朝政治昏暗,最終導致莊宗覆滅,李嗣源深以為戒。

接下來的幾日,朝堂上的大事仍然圍繞著秦王。

李嗣源最終沒有向朝臣妥協,派遣官吏去蜀中頂替李從璟,但也沒有護短到不講理的地步,在最後下達給蜀中的詔令中,李嗣源令李從璟迅速恢復蜀中安定,保證帝國新政在蜀中順利推行。

這也就意味著,李從璟短期內不會歸朝。

李從璟接到詔令的時候,正是除夕前夜,對此他沒有覺得意外,哪怕是李嗣源讓他現在歸朝,他也會上書請求留下,蜀中地位關鍵,建設兩川的重任,他暫時還不想轉交他人之手。

至於其它,李從璟會讓世人明白,秦王雖然人不在洛陽,但這卻並不意味著他遠離了帝國軍政中心。而事實上,一系列關乎帝國軍政命脈的行動,已經他之手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