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驚濤初起劍南道,諸侯掀起百丈浪(九)(第2/3頁)

不是證據不足,而是李嗣源根本不想理會這件事情。

安重誨瞧了一眼李嗣源的臉色,哪能不知李嗣源心中所想。

秦王出征蜀中,三月而定兩川,功勞極大,也甚辛苦,如今秦王出征未歸,朝廷卻在背後調查他的節鎮官吏,這豈不讓人寒心?

於情於理,李嗣源當然不會這樣做。

“陛下!”面對李嗣源這樣的處理,百官們都已領會其意,但那名侍禦史卻不肯放過,“此事人證物證俱在,怎能說證據不足?即便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其罪行,但人命已經發生,豈可不查?還請陛下明鑒!”

百官雖不知今日為何會有人對秦王發難,但對這名官吏的鍥而不舍卻並不感到驚訝。首先,天成以來,帝國漸有政通人和之相,言路通暢自是不必多說,還從未有過因言獲罪的情況;其次,禦史台風聞奏報,本就在職權範圍之內,這本就是一群特別的官吏,不彈劾官吏才是不作為,更何況如今頗有“證據”?

“朕已說了,此事容後再議!”李嗣源的語氣不容置疑,但這名侍禦史卻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大有李嗣源不將他轟出去他就不罷休的架勢,唾沫飛濺跟李嗣源理論,爭得面紅耳赤,只差叫大堂中雞飛狗跳。

臨了,大怒的李嗣源一拍禦案,連道三聲好,“將這份折子交給懷州,讓河陽的人自己去處理!”盯著那名侍禦史,“如此,你可滿意了?”

侍禦史目瞪口呆。

朝廷不派官吏去查,讓河陽自行處理,這是什麽意思?

李嗣源的意思很明白:朕不管這事,你也別管,你不是要處理這件事嗎?可以,朕讓他們自己處理,申辯也好拖著也好內部處置也罷,隨他們便。

一句話,朕就是要包庇河陽,朕就是要包庇秦王!

面對這般蠻不講理的處理,侍禦史啞了火。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今日朝堂風波就要結束的時候,波折再起。

這回說話的是戶部左侍郎。

如若說先前孔循、侍禦史發難還是藏著掖著,不明顯針對李從璟,那麽戶部左侍郎則是將冒頭直接對準了秦王,而且出口便是長篇大論,直言李從璟撫民不力,有瀆職之嫌。

“其一,討賊不力,致使孟知祥逃脫,遺禍無窮;其二,安定地方不力,致使二十一名官吏遇刺身亡,人人自危;其三,疏於政事,致使地方屢生事端,令軍政大計無以推行;其四,荒廢軍事,致使賊軍叩關入境,虎狼環飼;其五……”戶部左侍郎言辭鑿鑿,一連說了李從璟十大罪責,“有此十者,平添錢財消耗無數,而令朝廷失威,百姓離心,大軍難歸,後患無窮。其瀆職之甚,未有過者……”臨了,道:“臣啟陛下,當即召秦王歸朝,而另遣能吏赴蜀,以定兩川,利國利民……”

安重誨聽罷這番話,已是面色大變,心中直道惡毒。

惡毒之最,在召秦王歸朝。

若秦王此時歸朝,讓別的官吏替代了他的職責,那也就意味著朝廷認定秦王無法治理蜀中,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屆時,平定兩川的秦王將不再是載譽歸來,而是攜恥而還。那是怎樣一番局面,會有何種惡果,已經不消多言。別的不說,僅是平定兩川的功績就將被抹去大半!

況且秦王是什麽人,軍政之才早已被證明,眼看凱旋之後就要入主東宮,此時被認為軍政能力欠缺,這會引起怎樣的後果?

第一個忍不住反擊的,是任圜。

“一派胡言!”任圜出列,直接呵斥戶部左侍郎,而後才向李嗣源行禮,“秦王三月破賊,勞苦功高,震懾天下,乃不爭之事實,如今蜀中雖有賊人作亂,亦戰後難免之事,況且秦王已處理過半……”

不等任圜說完,戶部侍郎冷笑一聲,與他爭論起來,“破賊是事實,難道蜀中生亂便不是事實?況且……”

平和但嚴肅的朝堂,漸漸陷入混亂,到後來,以任圜為首的官吏,和與戶部侍郎、侍禦史為首的官吏,當眾爭論起來。

面對多年來首次陷入混亂的朝堂,安重誨看到李嗣源的眼神漸漸被冰火充斥,他的心也一點點沉下去。

……

安重誨望著空空如也的禦座,想起李嗣源佛袖而去的神態,心頭很不是滋味,他有很多疑惑,多到無法解釋。

以前朝堂上不是沒有人對秦王提出過意見,但大多不痛不癢,尤其是到了秦王底定荊南之後,這種意見已經許久不見。

而今日,這些人何以敢如此向秦王發難?更何況是如同事先商量好的一般,同時對秦王發難?這背後有沒有人在操控一切,操控一切的又是誰?他有著怎樣的目的?

安重誨一時想不透徹,但他知道,那個秦王統治整個朝堂,無人敢相與抗爭的局面,恐怕已經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