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莫離巧思獻三策,三城戰事起異變(三)(第2/2頁)

“李紹城,爾部靜難軍,向來訓練有素,多年來一直在為伐蜀做準備,襲奪劍門關一役,爾部已經立下大功,也展露出奔襲速戰之能,現本帥意欲令爾部支援郭威,且務必在到達之後三日內奪下城池,你可有把握?”

李紹城昂然抱拳道:“願立軍令狀,事若不成,提頭來見!”

“軍令狀就不必了。”李從璟擺擺手,看著李紹城認真道,“東陽之戰,軍師本是建議本帥親自前去的,你跟隨本帥多年,一直都是本帥左右手,有你前往,與本帥親至無異。”

李紹城感念李從璟的信任,激動得臉漲紅。

李從璟又看向夏魯奇,“此番伐蜀,武信軍乃是朝廷鋒尖,夏將軍深得陛下信任,智勇兼備罕有人及,此番靜難軍支援東陽,還請將軍隨行,郭威、李紹城到底年輕些,還需要多多仰仗將軍。”

夏魯奇慨然道:“大帥但有驅使,末將敢不效命?”

李從璟點點頭,最後道:“此番支援東陽,快馬加鞭是為首之要,故而輜重不宜多帶,但強弓勁弩之物,爾等要多少有多少,搬空輜重營都不是問題,只一條,三日之內,必要奪下東陽!本帥贅言一句,東陽之戰,巷戰將會異常激烈,你倆要有充分準備。”

李紹城、夏魯奇應諾不提。

兩人離開後,莫離又道:“有李紹城、夏魯奇相援,東陽城池可奪,然則成都牽制之軍,大帥預備何以應對?”

“成都會出兵牽制我軍,我自然也能出兵牽制成都,在兵力對比上,我可是比孟老賊富裕得多。”李從璟笑得理所當然,在這場帝國對蜀中的征戰中,他的這種胸有成竹與淡然自若一直貫徹始終,無論是最初的劍州戰局不利,還是梓州之戰時面對西川三萬精兵的增援,他始終都沒有絲毫局促與緊張。

蜀中這場大戰,孟知祥固然蓄謀已久,李從璟卻布局得更早,他有整個帝國的數年積累,也有龐大而運轉精細的軍中參謀機構,當所有的準備都已做完,他唯獨還需要的,就是信心。

“遣誰去合適?”莫離笑著問。

“深入敵境,襲擾敵軍,既要兵臨城下,又要遁於荒野,既要血戰拼殺,也要轉騰周旋,故而既需要將領經驗豐富,又需要將士久經沙場,更需要兵將都有不勝則死的信念。”李從璟笑意醇厚,“如此一來,還有比他二人更合適的人選嗎?”

莫離又搖起了折扇,“的確,李從珂、石敬瑭二人再合適不過。”

行事需要審時度勢,教學需要因材施教,這些與用人一樣,都是學問,將李從珂、石敬瑭用在這件事上,可謂恰如其分。

戰事議到這裏,看似已經完畢,但看李從璟與莫離神態,卻都沒有要罷休的意思,兩人各自飲了幾口茶,這樣子分明還有長篇大論。

放下茶杯,李從璟悠悠道:“我聽說梓州之戰最後一日時,軍師曾對玄武捷報傳回時機、東川兵將投誠甚至是打開城門的時辰都算得分毫不差,惜乎彼時我不在梓州,未能目睹軍師出世之姿,一直頗覺遺憾,不知今日軍師可否再算算益州戰事,對李紹城、李從珂等人的戰況進行一番準確預測?”

莫離並不上當,乜斜李從璟一眼,將皮球踢了回去,“益州戰況何其復雜,離縱然有心卻也無力,不過觀大帥這份胸有成竹之色,似乎智珠在握,想必心中已有了丘壑?”

李從璟哈哈大笑,自然也不會上莫離的當,笑罵了一句臭狐狸就算翻過了這篇兒。

莫離沉吟片刻,忽而正色道:“蜀中戰事雖然進展順利,但西川也並未走到絕境,未慮勝先慮敗,成都東南、西南州縣頗多,不可不防。”

李從璟擺了擺手,“孟老賊叛國造反,本就名不正言不順,且不說西川東南、西南各州縣本就沒多少兵力,就算是有,此時也只會持觀望態度,孟老賊雖然頗得人心,但還沒得人心到這個地步。此間情況,昨日我在軍情處已經查看得清楚,軍師不必擔心。”

莫離微微點頭,默然片刻,忽的喟然一嘆,感慨道:“昔年莊宗年少有為,晉地英雄皆以為天下平定可期,卻不曾想早慧易夭,最終空留許多余恨。孟老賊雖說並無顯赫聲明在外,觀其言行舉止,再看其心智性情,卻是老而彌堅之輩。此番孟老賊聚兵造反,是攜一甲子心血積累,欲要一展淩雲沖天志啊。離雖不恥老賊叛國造反的行為,卻不得不感佩老賊的堅韌心志,昔年桓溫也不過如此。”

莫離有魏晉古風,李從璟向來知曉,故而不覺得他這話如何大逆不道。彼時桓溫圖謀造反,雖然事敗身死,但他的風流英姿卻被時人所稱頌,這在當下看來似乎難以接受,卻是當時尋常的風物人情。

莫離感慨完,李從璟並無異色,近日他沒有出征打算,故而沒有披甲,只是青衫羽巾,身上少了些殺伐威嚴之色,不過挺拔的身姿依舊英氣勃發,倒顯得多了幾分風流傲然之氣,他淺淺嘗了一口茶碗中新斟的清茶,放下清香四溢的茶碗,平和的目光中忽然閃過一抹閃電般奪目的光芒,“彼有淩雲沖天志,我當躍馬橫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