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劍南快縱馬,橫刀冷鍛甲(一)(第2/4頁)

親衛被李從珂這番話震得目瞪口呆,半晌,反應過來,連忙道:“軍帥,你喝醉了!”

“醉了,的確醉了!”李從珂哈哈大笑,回身從案桌上擰起一壺劍南燒春,滿飲一口,想出帳去舉杯邀明月,醉臥沙丘上,想想卻又作罷,他是知曉軍情處之能的,為免這等肆意姿態被李從璟知曉,引起對方不必要的猜忌,只能站在帳內,舉起酒壺對著嚴嚴實實的帳頂,再度縱聲大笑,狀若瘋癲,“天下啊天下,你曾讓多少英雄豪傑匍匐在你的腳下?天下的天下,你又為何總是臣服於英雄豪傑的意氣風發?劍南快縱馬,橫刀冷鍛甲;帳裏問將軍,成敗向誰誇?”

“且醉,且醉去!”李從珂終於站立不住,醉倒在案桌旁,他伸出有力的臂膀,重重一拍案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親衛望著姿態不羈的李從珂,重重嘆息一聲,為自家軍帥蓋上毯被,出了軍帳。

歲月終將成為過去,明朝就是今夕,誰在紅塵裏輾轉撲騰,誰又在歷史的車輪上肆意高歌?天若有意,可會嘲笑我等癡迷?今朝的酒澆不滅明日的愁,人人都在大勢中身不由己,真正的恐懼,不是不能左右大勢的走向,而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且住,且讓縱酒再高歌。

……

大軍在劍州城有一日休整時間,李從璟帶著一眾幕僚走上劍州城頭,站在防守者的角度上,觀望劍州的兵家地勢。

“先前郭公伐蜀時,大軍所到之處,各地傳檄而定,蜀兵望風而降,甘願為王師驅使,故而郭公一路入成都,垂手而得兵馬逾萬,糧草補給更是完全做到了因糧於敵。”城頭上,李從璟悠悠說道,“不到三月而平蜀,不是沒有原因。”

“此番王師再度攻伐兩川,卻是不能指望各地守軍爭相投靠了。”有一說一,莫離絲毫不給自家人留顏面,“王暉撤離後山時,將輜重糧草付之一炬,可見其抵抗之心的堅決,劍州如此,兩川各地情景亦不難想象,因糧於敵,怕是也不能做到。”

因糧於敵,除卻從城池府庫中得糧外,還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從城外各處哨糧——搶奪百姓的糧食。只不過這種方式,王師明顯是不能為之的,也無必要。

“往先郭公伐蜀,兩月而定,將士免去血戰之苦,而得莫大功勞,是以三軍將士莫不對郭公感恩戴德。而後朝廷猜忌郭公,令宦官將其殺之,此舉令諸軍將士極為寒心,更為郭公不平。此番兩川抵擋之心如此強烈,根由便在於孟知祥、李紹斌充分利用了將士們此種情緒。”

李從璟扶墻遠望,好似在山川中看到了當日郭崇韜縱馬馳騁的風姿,他嘆了口氣,“朝廷已為郭公正名,並對其追封官爵,只是現在看來,先前的種種舉動,分量仍是輕了些。要消減一些兩川將士的抵抗之心,還得再加大對郭公的追封。”

說罷,回身對王樸道:“你即刻為本帥草擬上疏,本帥要諫言此事。”說完,又補充道:“另外,再擬一份檄文,頌揚郭公功德,表明朝廷對郭公的正名之心,以此平息一些兩川將士的抵抗情緒……此外,要言明朝廷對兩川將士的體恤,在檄文中分化孟知祥、李紹斌等少數兩川實權人物與中下層將士。”

王樸躬身應諾。

李從璟又轉顧馮道,對他道:“孟知祥、李紹斌這些年為整軍備戰,對百姓搜刮很大,兩川百姓之所以願意供其驅使,乃是在郭公一事上與其同仇敵愾。孟知祥、李紹斌這些年沒少借此醜化朝廷,故而各地百姓並無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心,本帥不想往後每攻打一座城池,面對的都是兩川軍民齊心一同據守,孟知祥、李紹斌的醜惡面目與私心,必須加以揭露。”

“馮公當與齊己細作謀劃,利用佛教在兩川的影響力,迅速散布這種輿論——言論,當然,既然是借佛教之手,就可以用佛教的方式,譬如將孟知祥、李紹斌說成是末佉梨、帝舍比丘、提婆達多這些地獄罪人……”

馮道神色略顯怪異,嘴唇動了動,想說什麽,最終還是什麽都沒說,躬身領命。他心中想道:將這些話遞給齊己後,他會不會金剛怒目?

李從璟從來都不是神,無法事事都早先料到,這些舉動、措施現在才想起,也是受劍州之戰戰況的啟發。

與眾人正說這些事,李從珂、石敬瑭聯袂來求見。

昨日攻下劍州全城後,李從璟體恤護國、保義兩軍的犧牲,當然也是顧及軍心,讓李從珂、石敬瑭官復原職,兩人先前已經前來謝過恩,此時再度同來,李從璟卻不知為何。

——雖說強弩是在護國、保義兩軍戰敗的當日午後,才盡數運抵大營,但這種事本身就有操作余地,也難免受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