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身在俗世無出入,三王風聚江陵城(五)(第2/2頁)

逃出密林的那一刻,林氏幾欲忍不住要仰天長笑。

半個時辰之後,幾名軍情處銳士出現在土坑周圍,為首的紅裳女子看了場中情景一眼,蹲下身略作勘察,即帶人沿著一個方向追了出去。

……

一路上也算歷經波折,李從璟終於見到了高季興本人。

在團林縣碰上高季興遣來相迎的隊伍,又經過兩日路程,李從璟一行抵達江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荊州城。

荊州始建城,至今已逾一千七百年。春秋時期,楚國國都郢城,即建在此處,楚國四百余年,前後二十位君王,湧現出無數流傳千年的英才,其中歸州秭歸縣的屈原,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在此期間,楚國創造了輝煌的楚文明。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陸遜在此地留下千古傳奇,引得無數後人瞻仰。

本朝開元二十一年,荊州設大都督府,至德年間,置荊南節度使,眼下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於城中建立南平王府。便是在不久前,高季興占據歸、峽、夔三州,將其並入荊南節度使管轄。

原本歷史上,因劉訓攻伐荊南不利,高季興一度向西占據忠、萬兩州,使得荊南節度使控制了長江中遊六州。後西方鄴出兵奪回萬、忠、夔三州,高季興因此而懼,舉歸、峽、荊三州投吳。而後荊南之地歸屬屢有反復,卻始終是一方諸侯,史稱南平國,為十國之一。

讓李從璟頗為驚奇的是,高季興雖然名聲不好,其人卻著實生了一副好皮囊。七尺之軀、威嚴之相,聲音洪亮,行走間虎虎生風,頗有意氣風發之態,讓人見了,實難將他與那個貪鄙反復而且膽小的南平王聯系起來。

細究起來卻也不奇怪,縱觀高季興發跡史,可見其人早年頗為勇武,屢立戰功,見識亦是不俗,多有善謀之言,只是在這荊州一隅之地呆的久了,世道風雲變幻,荊州左右應付,難免捉襟見肘,時日一久,高季興漸而氣量膽志有變,也是情理之中。

李從璟曾聽聞,高季興在經營荊州之後,有過北上攻伐襄州之舉,只是當時不幸敗給聲名並不如何彰顯的孔勍,也不知是否深受打擊,自此之後便困居荊州一隅,再無作為。直到莊宗伐蜀,這才又活躍起來。

“荊州所在,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人亦嘗苦於戰火,不得安居。本朝自南平王坐鎮江陵,荊州多年不識兵戈,百姓在烽火四起之時獨得保全,功莫大焉。父皇每每與孤說及南平王,贊不絕口,嘗稱南平王為國之棟梁,如今見之,南平王風采萬千,讓孤深為折服,國之有南平王,實乃國之幸事!”李從璟拉著高季興一臉親近,場面話不可不說。

從見到李從璟,高季興臉上的笑容就未消失過,拉著李從璟進城時,更是乘同一輛車。

南平王府建築宏大,但陳設卻極為簡樸,奢華之物半分也不見蹤影,甚至顯得有些清貧。高季興嘴裏一面說荊州地小、江陵貧窮,比不上洛陽,讓李從璟不要覺得怠慢,一面又說他自個兒平日裏生活很簡樸,那是李嗣源節儉之風的忠實貫徹者。

“久聞秦王殿下之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得見,實在是不甚榮幸。當年莊宗伐朱,底定汴梁,殿下是攻進城中第一人,此等風采下官神往久矣!”說這話的是司空梁震,相貌儒雅,儀態謙遜,是個士子模樣,眼神亮的厲害,顯出這是個心思活絡之輩,再觀此人談吐,七分官樣三分江湖,可見也不是個簡單的。李從璟知曉其分量,不免多打量了幾眼。

接風之宴排場很大,江陵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席面子總算沒有延續南平王府的簡樸之風,否則李從璟就要感到惡心了。

這頓飯吃得很歡樂,李從璟沒著急說此行具體打算,高季興也識趣的沒追問,總而言之,第一日波瀾不驚的度過,一切都顯得平靜祥和。

然而無論是李從璟,亦或是高季興,都知道這種表面的平靜祥和,持續不了多久。兩人都默契不去打破表面的平靜,心裏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但事實上誰都頗為急切,至於誰先沉不住氣,就要看雙方城府和事態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