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世間有風情萬種,大丈夫當歸何處(七)(第2/2頁)

在他兩人身後,王樸、林英等人,與滑州眾將攀談起來,氣氛融洽。莫離騎在馬背上四處打量,白袍隨馬身起伏,折扇輕搖,怡然自得。

進城門的刹那,王樸、林英相視一眼,嘴角含笑,眸裏有彼此心照不宣的深意。

徐永輝沒意識到,那位他本想打跑之人,此時卻被他笑著親自引進城中。

他已沒有機會反悔。

在他最無防備之時,李從璟動手了。

……

歷代亂世,亂不過兩代。一代是兩晉之後五胡亂華,一代是唐亡之後五代十國。

兩者都是大亂之世,有相似,亦有明顯不同。

大亂之前,皆為大盛世。前者前有強漢,後者前有盛唐。

大亂之後,卻大相徑庭。前者後有隋唐,後者後只宋元。

宋元當然與隋唐不同。盛唐文治武功,冠絕天下,宋雖有文道,卻再也稱不上世之強國。元明,那就更不用說了。有句話失之絕對,卻極為有理:崖山之後無中國。

天下因何而亂,賴何而安,又該如何興盛?

答案很多。不是從不同角度看,便有不同答案,而是這本就是一個包容面極大的問題,自然無法一言回答。

論起五胡亂華與當世之亂的不同,李從璟與莫離、王樸曾有過一番討論。

正是這番討論,讓李從璟隱約意識到,為何前者後有隋唐,而後者之後,再無大中國。因此他下定決心,哪怕代價大些,也要以大力度削藩,絕不姑息。

王樸言:“五胡亂華之際,胡酋尚受中國教育,尚知中國文化,尚想有一像樣之朝廷,尚思自己為一像樣之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輩中國留在北方之故家大族,相與攜手,倚為國之重臣。五胡所立之國,大多崇尚漢之文明,無不用漢之體制,以漢法禦民理政,更迫切希望化自身為漢人。因此,差幾可以說,五胡立國者雖為胡人,所立之國卻為漢國。”

“而我朝之藩鎮,其帥出身多為行伍小卒,本無教育,亦無抱負,既不知如何治理州縣,亦不知如何為政,只是一味割據自雄。當此之時,有地位、有志氣的讀書人,無不離開故土,奔向京畿。彼等亦不知任用士子,只在百姓中挑選精壯訓練成軍,再從軍隊中挑選更精壯者為牙兵,更在牙兵中挑選尤為精壯者為養子。”

“藩鎮大者十數州,小者一兩州,因轄地小,故而節度使不以為需要政治人才,更不以為要有文化勢力,遑論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

“彼等非是不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而是在毀文治、滅文明、絕道德!”

“百姓失其道德,所以人心喪亂;官員不知漢法,所以倒行逆施;國家失其文明,所以不能久存;天下失其正道,所以自毀己身。”

“棄祖宗,毀宗廟,絕漢唐——自為之,當自食其果。”

“民失漢之精神,國失漢之文明,天下失漢之傳統,試問數十年後,誰還知漢?中原漢人與蠻族夷狄,還如何區分?長此以往,非是國將不國,而是天下不復有中國!”

此言之於李從璟,無異於晨鐘暮鼓!

藩鎮之害,他不是不知,而是不知其烈至如此地步。

自中唐有藩鎮,到唐亡後五代十國,豈止有百年,天下經歷這樣久的動亂,漢人焉能不自絕漢道!

李從璟想起趙匡胤,想起宋朝。

趙家為加強皇權,為一家皇位之長久,打壓武人到為人不恥的地步。而宋朝引以為傲的文治,真有那樣耀眼嗎?因為幾篇文章、幾副器皿、幾幅畫,還是汴京繁華?

李從璟知之不深,也不甚明白。

但他知道,漢唐風采,此後都不復再有。

宋之重文,是對武人亂國矯枉過正的結果。

李從璟不想要天下再出現那副景象。

他要挽救一些什麽。

天下已亂的夠久了,有些東西已崩壞的快沒影了,所以他很急。

所以他對徐永輝不能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