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明君可輔臣非才,不覓房杜覓啟誦(八)(第2/3頁)

換做旁人,便是王樸,恐怕都難以說出這樣的話來,但莫離不同。兩家本是世交,關系甚好,若非莫離父親執意不願出仕,以他這些年來輔佐李從璟之功,朝堂上必不會少他父親的位置。不僅如此,莫離與李從璟打小廝混,早已不分彼此,是以出策才能不避親友。

李從璟微微點頭,正頷首沉吟間,府中有人來報,章子雲求見。

“子雲來了?快讓他進來!”李從璟驚喜擡頭,在等章子雲進來的時間,同意了莫離的策略。

章子雲面有疲色,進殿後整整衣襟躬身下拜,朗聲道:“河陽節度府判官章子雲,拜見秦王殿下!”

李從璟哈哈大笑,扶起章子雲來,道一聲辛苦,對莫離道:“你們三人中,就子雲規矩愈發的大,要是孟平前來,說不得這會兒已經脫了帽來抓我桌上的點心了。”

章子雲面不改色,“規矩不能廢,禮儀不能失,此為秩序之本也。子雲忝為節度府判官,不能不以身作則。”

招呼章子雲落座,免去噓寒問暖,李從璟關切的問:“事情辦得如何了?”

“回稟殿下,諸事按照既定章程,都已辦妥。”章子雲掏出一份冊子,呈給李從璟,“這是詳細匯報,請殿下過目。”

李從璟不再節度幽州,因此他之前在幽州所置辦的家當,都要遷出來。這份家當分為兩個處,一是演武院,一是作院。演武院是李從璟提升軍中指揮官素質、研究當前軍事學問的核心,而作院則是改進軍隊器械、制造超前武器的所在,都是被李從璟傾注了莫大心血的。

前者的作用在征戰渤海、契丹一戰中已經得到充分體現,僅泊汋城一戰,若非以演武院畢業生為骨幹,新軍安北營也不可能守得住遼東,後者的作用還有待以觀後效,之前雖改良了弓箭,沒來得及量產,對之前戰事幫助不大,但長遠來看作用不容小覷。

演武院、作院的搬遷是項大工程,不說其他,僅是新址的選定、修建都需要不少時間,是以一直拖到今日,各項事務才算塵埃落定。

新任盧龍節度使李彥超早就對演武院、作院垂涎三尺,聽聞李從璟要將其搬遷,一百個不樂意,死皮賴臉求了好長時間,李從璟在不厭其煩的情況下,為安定北疆,威懾草原、渤海考慮,給他留了些剩菜殘渣,饒是如此,也讓他心痛不已。

其中作院搬遷至懷州,演武院則直接搬遷到洛陽,這是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的結果。

作院雖說未來可能有大用,奈何因為工匠不足,大家更少,之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沒折騰出什麽東西,不成氣候,搬到洛陽來也無用,並入匠作坊反而會使其失去獨立性,索性罷了,留在懷州讓杜千書、衛道繼續折騰。

當然,李從璟對作院抱以厚望,是以這些時日讓人沒少搜集、忽悠工匠大家去懷州,杜千書、衛道也在緊鑼密鼓召集人手,準備將其好生發展。

演武院則不同。無論是其提升軍中指揮官素質、培養指揮人才,還是研究當世軍事各方面的學問,研究天下諸侯軍隊的現狀、戰法等,都是國之大事,不能由一人私有,必須置於國家統管之下。李嗣源不是沒見識的,知道李從璟整出來的這個演武院有多恐怖,對未來軍隊意味著什麽,在李從璟的建議下,雖不具體管理演武院事務,仍舊親自掛牌榮譽院長。

李從璟仍為演武院實權院長,至於其日常管理事務,李從璟分身乏術,丟給了莫離。現今,演武院就坐落在洛陽城東,保衛力量都來自秦王府。

演武院是實施、發展李從璟軍事思想的重要基點,其現狀距離李從璟的期望尚有距離,待手頭事了,免不得對其再作改進。

與章子雲說完演武院、作院的搬遷事宜,李從璟收起冊子,問章子雲:“郭威與你一道來了麽?”

“郭將軍與林英將軍都來了。”章子雲道,“郭將軍奉詔進宮,林英將軍在城外君子都軍營,處理完軍務便會過來拜見。”

李從璟點點頭。

救援渤海、攻伐契丹一戰,幽州立功不可謂不大,因功獲賞者多不勝數,莊宗崩後,封賞自然由李嗣源來。軍中獲得錢財賞賜、提拔重用者甚多,外放任職的也在陸續調派,李彥超如是,郭威也如是。

主要人事變動如下:

原百戰軍副帥、馬軍都指揮使李紹城,因資歷最老,功勛最大,右遷靜難節度使。成為百戰軍中除李從璟外升遷的第一個節度使。

原百戰軍副帥、步軍都指揮使蒙三,功勛次之,右遷澤州留守。

原百戰軍君子都都指揮使郭威,屢有奇功,右遷隨州刺史。

原百戰軍中軍都指揮使孟平,右遷百戰軍副帥、步軍都指揮使。

原百戰軍丙字營都指揮使皇甫麟,右遷百戰軍馬軍都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