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為國征戰不惜身,欲為忠臣不可得(上)(第2/3頁)

張破敗等以為李嗣源就範,大喜過望,忙招呼部眾,既是擁簇又是挾持,裹挾李嗣源湧向魏州城門。

到得城下,張破敗等向城墻大喊:“我等意欲與爾等合兵,共擁李總管稱帝河北,同拒朝廷兵馬,爾等速開城門!”

趙在禮匆忙爬上城頭,見城外軍士甚眾,黑壓壓一片,不由一驚,聽聞張破敗之言,雖然疑慮,卻是大喜,正要開門,被皇甫暉制止,他道:“焉知這不是李嗣源使詐?他見我城防堅固,自忖難以強攻,便出此詭計,倘若如此便被他騙開城門,我等豈非自尋死路!”

趙在禮大驚,難以決斷,問皇甫暉:“這可如何是好?”

皇甫暉正欲再言,城下忽起驚變,只見李嗣源趁張破敗不備,突然奪刀發難,向張破敗砍去!

張破敗正眼巴巴與城頭交涉,不料李嗣源有此一手,被一刀砍了脖子,頓時鮮血橫流,慘嚎倒下。見張破敗遭禍,從馬直眾人無不大驚,李嗣源和李紹真趁機大打出手,“我李嗣源一生忠於朝廷,一世英名,豈能毀於爾等賊子之手,便是戰死,也不留千古罵名!”

城墻上趙在禮目瞪口呆,皇甫暉卻雙眼放光,當機立斷,舉刀大喝:“敵軍內亂,此正破敵良機,打開城門,隨本將殺出城去!”

魏州守卒蜂擁而出,殺出城來。從馬直亂眾來與魏州合軍,卻不曾想遭遇此等境遇,頓時大亂,被魏州守卒殺得潰不成軍,狼狽四逃。

李嗣源與李紹真本想趁亂而逃,卻困於亂軍中難以脫身,卻被魏州守卒捉住。再看己方大營,經由從馬直亂眾、魏州守卒沖擊,已是毀於一旦,親軍將士,更是在夜裏狼奔豕突,四散逃命而去。

聽聞李紹城被捕,趙在禮連忙出城相迎。李嗣源隨處於軍士圍困中,但昂首挺胸,器宇軒昂,一身正氣,毫無懼色,風骨讓人折服。

趙在禮在李嗣源面前行禮:“將士們有負於總管,今趙在禮並魏州守軍,願聽從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皇甫暉讓軍士放下兵器,帶頭下拜,“我等願聽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先前皇甫暉作亂,自知威望不足以號令全軍,遂脅迫趙在禮為首;趙在禮能統領魏州,卻只能困居一隅自保,無威望更進一步成就大事,遂索性依了張破敗之言,要助李嗣源稱帝。

李嗣源不發一言,與李紹真一道,被趙在禮、皇甫麟擁簇著入城。當即,趙在禮設宴款待,席間奉承無數。皇甫暉等都心知,困守魏州非是長遠之計,而若擁李嗣源稱帝,事成之後自然榮華富貴,非今日可比。

李嗣源既不答應也不拒絕,只與眾人飲酒。

酒過三巡,李嗣源漸漸放開手腳,酒酣之際,眾人登上城樓,暢談形勢。李嗣源終於道:“此城堅固,易守難攻,可為根基之地。然則城中兵馬不足,我等必須招兵買馬,方能成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以為李嗣源終於肯答應舉事,大喜之下紛紛附和,“總管所言甚是!”

李嗣源遂道:“我部親軍乃百戰精銳,多年來隨本帥南征北伐,堪為中堅。方才亂戰,我部親軍卻多潰散,且待本帥出城,召集各軍,如此我等才好舉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不以有詐,俱都贊同。

在他們看來,如今中原烽煙四起,天下又是大亂之象,李嗣源乃國之重臣,為朝廷立下無數功勞,卻飽受猜忌,此時趁亂而起,正好稱帝建業,既然答應就斷無他念。

當日,李嗣源與李紹真出城召集潰兵。

行至魏縣,卻也只聚攏百余人,且這些軍士都在潰逃中丟棄了兵甲。幸虧李紹真麾下之五千鎮軍,因不曾與李嗣源同地紮營,未遭受大亂,將士完全。

李嗣源戎馬一生,卻還經受過此等大敗,數千親軍竟然一戰而只剩百余,不禁悲從中來,念及此戰失利,雖成功脫身,但罪責難免,一世英名毀於亂軍之手,更是心碎,他對李紹真道:“國家患難,竟至如此田地,我已無顏歸朝,唯有歸藩待罪,再圖後舉!”

李紹真忙道:“總管此舉萬萬不可!總管為三軍統帥,今遭橫禍,只不過因亂兵劫持。李紹榮當夜不救總管,事後又不戰而退,為推卸責任,必言總管叛逆。總管倘若歸藩,便是割地邀君,豈不證實其言?依在下之見,總管不如回朝,向陛下當面澄清!”

李嗣源當夜邀李紹榮共同鎮壓從馬直叛亂,李紹榮卻按兵不動,以至於李嗣源陷入困境。事後李嗣源被趙在禮等脅迫入城,李紹榮便從城南撤軍。

李嗣源思慮良久,也覺只能如此。

隨後,李嗣源南下相州,一路收集潰兵。後得馬坊使康福予戰馬兩千匹,李嗣源這才讓部眾恢復一些模樣,不至於歸朝時太過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