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數年之功見成效,渤海四戰定大局(三)(第2/2頁)

同光元年,李從璟克懷孟時,戴思遠以前梁西北面招討使的身份,率軍前來討伐。為擊戴思遠,李從璟時用莫離之策,以“鬼斧十手”之計應之,其第一手便是令孟平突襲河上,在戴思遠渡黃河時,予其當頭棒喝。在那場戰役中,有一個名叫何小福的都頭,立功殊大,最終卻為燒毀梁軍連舫、救援孟平,而葬身火海。

何小福的臨死遺言,是“不墜軍帥威風”。

而何君來,便是何小福的親兄弟。為彰何小福之功,戰後,李從璟讓何君來接了何小福的位置,出任都頭,並賜名原名何小谷的他為何君來。

君來,寓意不言自明。

而何君來往後的表現,也的確沒有辜負李從璟賜給他的這個名。

滅梁之戰,何君來因功遷為指揮使,李從璟北上幽州之後,累積軍功升為都虞候,成為孟平左膀右臂。安北營建立時,何君來成為調任安北營的百戰軍將領之一,並且連升兩級,出任安北營左廂軍都指揮使。

紅雲如梭終漸消散,日暮低垂。

皇甫麟收回思緒,他看到攻城的契丹軍再次回潮退卻。

這是何君來鎮守泊汋城的第十五日了。眼見泊汋城安然無恙,皇甫麟不由得露出一個由衷笑意。因為在他的謀劃中,只要泊汋城能堅守十五日不失,那麽今夜,就將是勝負見分曉的時候。

心情愉悅的皇甫麟收回視線,對身旁的心腹親衛道:“何君來守城第十日的時候,就下達軍令,但凡契丹蠻子攻城城頭,一炷香的時間內不能將其趕下,負責那塊區域的指揮使就得摘掉帽子,由他自己頂上去替其帶兵作戰;而他對自己更狠,言道只要契丹蠻子攻上城頭半個時辰,他便自摘軍冠。他若戰死死,則副將替,副將死,則都虞候替,都虞候死,則指揮使替!如今,賴其力戰,泊汋城終於力保不失,此戰可見勝負了。”

心腹親衛望著血火中的泊汋城,沉重嘆息道:“每日軍報,泊汋城的傷亡數字都觸目驚心,何將軍帶進去的兩千人,加上原本泊汋城的三千人,共五千將士,算下來現在竟然只剩下不到一半。安北營,剛脫離新軍身份的一支軍隊,能打成這個樣子,不能不讓人敬佩!”

念及於此,皇甫麟心情也沉重了幾分,嘆道:“這十五日來,僅是指揮使,十個就折了七個,何君來也是重傷不下城頭;之前彭祖山為救泊汋城,更是血戰昏迷……”他擡頭望天,“主將用命至此,士卒豈不爭先效死?”

“這一仗,打得太慘烈了!”親衛有感而發。

皇甫麟點點頭,隨即換了種語氣,“好在泊汋城戰事即將告一段落,城中的將士,不久便可以歇歇了。”笑了笑,“先前一股契丹蠻子攻上城頭,氣勢洶湧,占據城頭一角長達半個時辰,廝殺慘烈,本將還以為何君來要抵擋不住,著實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不過這家夥不愧是能被軍帥賜名的將領,是個硬骨頭,前途無量!”

話說完,皇甫麟轉身回帳,並且下令在城外牽制契丹兵力的作戰部隊收兵,“城中的軍報也該來了……”

不時,泊汋城軍使出城,向皇甫麟匯報當日戰況。

數騎疾馳而來,在皇甫麟身前滾落馬鞍,當中一人趨前一步,半跪抱拳,語調悲愴,“皇甫將領,何將軍戰死!”

“什麽?!”皇甫麟一下子僵住。

軍使涕泗磅礴,“先前契丹萬夫長黑格,親率數百親兵攻上城頭,時指揮使不能制,何將軍本已傷痕累累,正在歇息,卻不得不立即率部親與其廝殺,血戰半個時辰,終將其趕下城頭,但何將軍卻……力竭而死!”

皇甫麟閉上眼,雙拳緊握,渾身微顫。良久,他掙開通紅的雙眸,“何將軍有沒有留下什麽話?”

軍使聲音哽咽,卻擡頭直視皇甫麟,咬牙一字一句道:“何將軍說,希望皇甫將軍,不墜軍帥威風!”

皇甫麟臉上肌肉一陣抽動,面色逐漸猙獰,如盛怒猛獸。

……

當日夜,皇甫麟指揮秘密趕至的幽州一萬新軍,配合盡皆紅眼的數千安北營將士,大敗泊汋城外契丹大軍!

軍令:契丹蠻賊,殺無赦!

一夜之間,泊汋城外屍橫遍野,血流漂櫓。

安北營將士一路追殺近百裏,斬首以萬計!

契丹潰兵四散逃命,恒州聞風震動。

此戰之後,泊汋遂定,遼東遂安。

而盛怒的皇甫麟,在翌日即將重拳落於恒州,“為將者,不可因怒而興師,但虎狼之師,將士之怒,足可摧城拔寨!現在,本將要與爾等,再敗契丹蠻賊於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