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君問歸期未有期,風雪漫過中州城(下)(第2/2頁)

伐蜀大軍還未離開蜀地,僅在武連,便遇到傳令的敕使。李繼岌接到敕令,隨即命令李紹宏依敕行事,將李令德殺於軍前。

誅殺李令德之後,李繼岌並未覺得有何不妥,下令大軍繼續前行,爭取早日歸朝。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殺死李令德之後,他自身也將再也無法回到洛陽。

回朝的王師,李繼岌在前軍,與之相隔三十裏的,是李紹琛率領的後軍。得知李令德被誅殺,李紹琛當即色變,憤怒的對眾將說道:“我大唐南取大梁,西定巴蜀,全由郭公定策,我等將士奮戰而得。若說去逆效順,與國家協力破梁,李公繼麒更是莫大功臣。功高位尊如郭崇韜、李繼麒者,而今尚且被無罪滅族,我等如若歸朝,來日難保不會大禍臨頭!局勢若此,如之奈何?”

李紹琛即是康延孝,同光元年,河上大戰前,他率領百騎投靠李存勖,同時獻上奇襲滅梁的計策,最終為郭崇韜所看重,遂將其完善,並且說服了李存勖。因是,要說奇襲滅梁,李紹琛居功甚偉。而此番伐蜀,作為先鋒大將,李紹琛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可算首功。然則因為郭崇韜與李紹宏交好,每有軍情,都是與李紹宏商議,並不看重李紹琛。在事後評定軍功、議定兩川節度使時,李紹琛更未得到應有待遇。正因此,李紹琛早已心懷不滿。

李紹琛的不滿,還源於對如今朝廷的失望。當年他之所以離梁投唐,一是與時任河上梁軍主帥段凝不和,另一方面,也是不堪忍受當時梁廷奸臣當道,料其必亡。然而世事難測,當時一派奮發之相的唐廷,現在竟然與昔日梁廷一般無二,都是宦官當道,奸臣當權,他們這些死戰於外的將軍,反而處處受人詰難,難以立足。

本以為是棄暗投明,誰曾想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際遇如此,世道如此,李紹琛何其憋屈,何其悲憤?

李紹琛話音落下,從旁武將中有人憤然出聲,“李公何罪,竟至滅族?無非無財行賄,開罪了些閹人而已!我等苦戰在外,生死一線,為國家立下大功,不能得到封賞也就罷了,難道回去之後還要對那些閹人卑躬屈膝?而若是我等不效仿那家犬,獻媚於閹人身前,今日之李公,便是日後之我等!將軍,我等堅決不再東行,請你拿主意吧!”

李紹琛朝說話的人看去,對方是個精壯漢子,此時雙眸通紅。這人叫作焦武,之前是李繼麒的部下,後來唐軍攻梁高歌凱旋時,在河中投降了李紹琛,成為他的部將。

焦武的話引起諸將共鳴,不少人當即紛紛表示贊同,一時之間,眾人都將目光投向李紹琛。

李紹琛見狀不由得有些意動,方才他說那些話,未嘗沒有試探眾人心意的用心,現在眼見眾人如此果斷,都不願歸朝,即便是考慮到那些隨大流的,仍舊是軍心可用,這讓他心跳不免加速起來。

先為梁將,奸臣當道,被迫投唐,現為唐將,依舊是奸臣當道,難有用武之地。李紹琛自付不是尋常阿貓阿狗,難道他就不能自己當一回主子?亂世當道,英雄起於草莽,何必一定要去仰人鼻息而活?

念及於此,李紹琛仍是沒有輕易決斷,假意遲疑道:“如若我等不歸朝,又當去何處?”

這才是緊要問題,果然,李紹琛此言一出,諸將頓時默然。

就在李紹琛有些失望之際,焦武一聲冷笑,慷慨道:“平日諸位沙場殺敵,莫不以一當百,乃是響當當的豪傑,為何如今事到臨頭,反而都是這般婦人作態?”說完,也不等諸將反應,向李紹琛一拜,“滅蜀之戰,首功在將軍,朝廷不認賬,我等將士認賬,論功勞,將軍當為兩川節度使!現今,就請將軍走馬上任,我等為將軍牽馬墜蹬!”

眾將俱都反應過來,紛紛道:“將軍當為兩川節度使,請將軍走馬上任!”

饒是李紹琛刻意把持心境,此時也忍不住心潮澎湃,當即不再矯情,豪氣道:“好!有諸位這份心意,這兩川節度使,有何做不得?”

當即,李紹琛率領後軍西還,自稱西川節度使,移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