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鋤強扶弱問本意,天下志士入幽州(第2/3頁)

“有道理,沒好處的事咱可不幹。”莫離大點其頭,很認同李從璟的這個觀點,然而他並未就此滿足,“不過這似乎還不夠吧?這可是玩火,一不小心玩過了頭,可是有崩盤的危險。你冒這麽大的風險,可別說就為了從渤海多撈些好處。”

在沒有外人的時候,李從璟並不拿捏架子,他雙手一攤,“那你說還有什麽?”

見李從璟擺明了要自己扮演心機深沉之輩,莫離很不愉快,他轉頭問桃夭夭,“桃統率,你相信他的話嗎?”

“不相信。”桃夭夭嗅之以鼻,顯得對李從璟的腹黑很有期待值。

莫離嘿然一笑,孩子氣一般向李從璟投過去一個你懂得的眼神,這才收斂了神色,肅然道:“渤海,本我大唐藩鎮,而今,雖時有朝貢,但孤懸塞外,已有自立之跡象,大明安、李四平之輩,無不心有此念。我等幫大明安掌權,助其強國,意在抗衡契丹,而不是意養虎為患!渤海強則強矣,但必須要能夠掌控。日後一旦契丹勢弱,而渤海愈強,我等今日之謀,豈不成了讓北方再現一個契丹的笑話?平衡契丹、渤海,就是必取之道。眼下之勢,讓渤海存國,能牽制契丹可矣,萬不能使其有機會趁機做大,以至尾大不掉!我想,這才是李哥兒你不願早助渤海的根由吧?”

李從璟不再賴皮,點頭道:“邦交之道,不在除強扶弱,而在弱強、平衡。維護自身霸主地位,使敵不能威脅自身,而保證對其徹底的掌控力,這是邦交追求的至高目標。”

“邦交之道,不在除強扶弱,而在弱強、平衡。”莫離仔細咀嚼著這句話,眼前漸漸明亮,“如此,他日草原大定,我等可以放心離開幽州了。”

桃夭夭抓了抓頭發,不知道李從璟和莫離說的什麽鬼,明智的選擇閉上眼睛,懶得理會。

說完渤海之事,李從璟將目光放到眼下來,對莫離道:“收復營州容易,要在營州落地生根難。營州地廣人稀,如何生聚,可謂千難萬難,而作為盧龍邊境,營州又直面契丹,這就更增加了此地百姓生聚的難度。然而此番克下營州,不同於同光元年,你我再無將其拱手讓人之理,如何治理民政,得有個綱領才是。”

莫離道:“治理營州,首要之難,在於人口,若能使營州有人口,則其它問題可迎刃而解。”

“遷民?”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然而戰事未歇,如何遷民?盧龍百姓,又有多少人願意徙邊?如此大舉動,朝廷是否允許?”

“此遷民,非遷盧龍九州之民。”莫離搖頭正色道,“而是遷營州之民。”

“噢?”李從璟眉頭微挑。

這看似是一句矛盾的話,然而莫離既然說出口,就必定有下文。

莫離接著道:“同光元年,大軍初征營州,曾受‘義軍’之助,李哥兒可還記得當時情景?”

“先有黃宗助君子都勝耶律赤術於白狼山,後有許伯先、陸君嚴領八百壯士從軍,助我等在退至扁關前,成功疲憊耶律倍、耶律敵刺所率五萬大軍,此間之事,如何能不記得?”

“自古燕趙多壯士,誠然如此。營州之前雖為契丹竊據,但苦於營州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契丹在占據營州之後,其用多在軍事,是作為進攻盧龍的前哨之用,對民政並無建樹,管理松散。也因此,營州成為‘灰色地帶’,山賊眾多,馬幫肆虐,民風彪悍。軍情處初至營州時,立足也異常艱難,營州的情況,總結起來是四個字——民少賊多。”莫離娓娓道來,說到這裏微微一頓,目光趨於銳利,“既然民少賊多,那就化賊為民!這就是我所說的遷民之策。”

“化賊為民?”饒是李從璟思維跳躍,也被莫離這個想法驚了一驚,隨即他開始思索這個方法的可行性,最後搖頭道:“只怕賊性難改。”

李從璟此言,莫離並不認同,他嚴肅而且認真地說道:“始皇帝並六國,異國之民也可為我之民;班超通西域,異族之民也可為我之民!胸懷若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李哥兒,何以自縛手腳?”

一直不怎麽插話的桃夭夭,此時也冷哼一聲,“亂世當道,若非苦無活路,誰人願意拋家離鄉,入山為賊?若能有一方土地可供耕作,飽食暖衣,誰願從賊,辱沒祖宗,朝不保夕?”

兩人說得不差,但對李從璟而言,如今戰事正急,他需要的是一個穩固的後方,而不是一個隨時可能有變故的後方,哪怕只是極小的幾率,極小的變故,他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從軍多年,他早已習慣將風險降低到最小,對細節的苛刻和追求完美的行事風格,讓他對能掌控的東西,有一種極端的控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