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不熄烽火八百裏,水窮處自有雲起(四)(第2/3頁)

在望樓上,李從璟俯瞰戰場,能大致看清整個戰局。望樓前,高架數十,架有戰鼓,鼓前鼓手凝神屏氣,肅然而立。高架前,則是排成一長排的號角手。再往外,是主帥近衛陣。在此之前,才是步卒居中,騎兵列陣兩翼的常規大軍主陣。

契丹軍騎兵占據多數,在地勢平坦的戰場上,騎兵對陣步卒又據有天生優勢,望樓上的李從璟等人看到,契丹軍第一波沖陣,騎兵沖鋒在前,步軍尚在緩行。萬馬奔騰,地動山搖之際,黑壓壓的人潮和席卷的鐵甲巨浪,給人無法言說的壓迫感與恐懼感。

李從璟手指面向自己奔進的契丹騎兵,高樓上有大風吹動他黑色的披風,他輕描淡寫對身邊的莫離等人道:“契丹精騎超過萬五千人,現幾乎全數出動,從東北、東南兩個方向向我席卷而來,觀其陣勢,知其意在以騎兵遊擊之術,以弓箭之力,對付我之大陣,來回策擊。而其後跟進之步軍,則會在其騎兵重傷我之大陣後,正面破陣。”

莫離點點頭,“我軍以步卒為主力,騎兵不及契丹軍多,只五千人,正面交戰,斷難取勝。而若是讓其騎兵肆虐本陣,則又恐怕陣型必為其所亂。”這是實情,兩軍交戰,決定勝負的因素很多,軍備是一方面,兵種的相生相克也是一方面。從通常意義上來說,騎兵天生就是步卒的克星。在古今中外歷史上,依仗兵種相克的優勢,獲勝的戰例,多不勝數。

其實眼下對百戰軍而言,退入軍營固守,可有效避免兵種劣勢,讓契丹騎兵多的優勢不復存在,並且化為劣勢,畢竟攻打營盤,騎兵怎麽都不及步卒來得有用。然而在深入敵境,敵軍數量又占優的情況下,退守營壘,無異於自陷牢籠,一旦被契丹圍營,麻煩便大了。

出營陣戰,雖有不得已處,然對此李從璟早有應對之策,他俯視戰場,擡起手臂,下令道:“傳令:步軍、馬軍嚴守陣型不動,待契丹騎兵至陣前,馬軍出而與之戰,步軍中之強弩長弓射而為之輔!”這是防禦戰法,立足本陣,既避免了被契丹馬軍圍陣,步軍又能成為馬軍的後盾。

契丹騎兵不時就從兩個方向,沖到了百戰軍陣前。從不同方位相擊,是很明智的戰法,不僅可以分散對方軍力、戰力,同時也更容易找出破綻。好在百戰軍以營壘為背,擺的是最為常見的偃月陣,步軍陣前,層層大車,重重槍林,組成最為猙獰的防線。

作為了解唐軍戰法、陣法的耶律欲隱,本就沒打算從正面去硬沖百戰軍的步軍前陣,他從兩個方向派遣過來的騎兵,與百戰軍軍陣相接時,就在偃月陣兩側。

“馬軍,出!”望樓上,李從璟下達軍令。騎兵進攻,需要距離提速,才能發揮威勢,沒有奔跑起來的騎兵,那就成了步卒,還是笨重的步卒,自然沒太大用。

壁壘森嚴百戰軍大陣,兩翼展開的數千騎兵,匯聚成兩道洪流,組成嚴格的軍陣,迎向氣勢洶洶奔來的契丹大軍。

兩軍相交,激戰驟起。

奔馳聲、呼喊聲、碰撞聲、廝殺聲,震耳欲聾,糾纏在一起,就是金戈鐵馬四個字。奔湧的人潮,洶湧的軍陣,如兩條大河交匯,兩架戰車相撞,密密麻麻的戰士,你來我往,深入彼此陣中。

鼓聲和著腳步聲,在劇烈回蕩,戰場上,各自將領的將旗,帶著部曲奔馳向前,而在戰場邊緣,佇立在高樓上的人,身姿挺拔,身後大纛飄揚,頭頂雲卷雲舒。

戰至酣處,百戰軍馬軍稍稍後撤,步軍大陣中,一蓬蓬箭雨騰空而起,在半空劃過一道道巨大的弧線,落入契丹騎兵群中。

步騎合力,力戰不退。

契丹軍第一波攻勢,在百戰軍步軍強弩長弓發力之後被打退。但僅僅是稍稍後撤,契丹軍又再次撲上來。

如是再三,日頭漸高。

契丹步軍跟上來已經很久,本在等待其騎兵亂百戰軍軍陣後,給予壓倒性一擊。然而此時,眼見時間流逝,而騎兵陷入戰爭沼澤,雖然戰事激烈,卻沒有達到預想功效,耶律欲隱終於在正午後下令,步軍配合其騎兵,從正面進攻百戰軍軍陣。

契丹軍步軍,在清理百戰軍陣前的防禦工事時,付出了堪稱慘重的代價。比之契丹軍,唐軍步軍陣戰本就嫻熟不少,百戰軍又是精銳,此番戰鬥“以逸待勞”,防禦之法完備,狠狠給契丹軍上了一課。契丹步卒接陣時,百戰軍先是以弓弩攢射,在契丹軍提盾上前時,利箭變成火箭,炙熱的戰場,隨即多出片片火池,煙塵滾滾。當契丹軍好不容易觸摸到唐軍戰車時,百戰軍敢戰之士奔出,以三五人為一組,依托戰車地形,從縫隙中出手,用巨斧大刀等重兵器,讓契丹步卒只能狼狽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