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新弩有成三百步,求戰需得有力為(上)(第2/3頁)

“中原軍隊,馬軍少,在機動性上遠不如草原軍隊,每每與草原騎兵對戰,其騎射戰法,多讓中原軍隊苦不堪言。他日我等與契丹交戰,草原乃是主戰場,地勢廣闊而平坦,十分有利於草原騎兵發揮機動性。騎兵不與步軍接陣,百步外以弓箭攢射,來回奔走,足夠讓步軍大陣潰敗。當此之時,若能以我軍之利箭,以射程優勢,將其阻擊在外,就能占得大便宜。再輔助於盾牌、輜車等物,在軍陣外圍防禦,步軍便不再畏懼契丹騎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故事,說的是李陵以五千軍,在草原面對數萬匈奴騎兵圍攻,結陣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聲有色,還能邊戰邊走,不落下風。這其中的奧妙,一部分就在當時漢軍的弓箭,較之匈奴要銳利得多。而這樣的故事,卻只有李陵有,之後就幾乎不曾出現過,究其原因,便在於草原騎兵兵器工藝提升,箭鏃都成了鐵箭頭,再沒有骨質、青銅箭鏃,中原軍隊的弓弩,對其失去了壓倒性的優勢。

李從璟等跟著劉老實來到鑄造台旁,他從台上拿起一架劉老實口中的改良強弩。強弩一般用黃木為曲,牛筋為弦,要追求極致的射程,除卻需要在制造工藝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選用也很關鍵。上好的黃木,經過風幹、淬煉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樣需要諸多紛繁復雜的步驟,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這也是為何演武院成立多時,軍備研究處成立許久,而方出現第一個成果的原因。不過如今強弩能夠有所改良,李從璟打心裏感到高興。

他拿著弩箭,問劉老實:“三百步已確無問題?對弩手有何要求?”

劉老實木訥道:“三百步確無問題,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開,需得兩石之力。”

“兩石。”李從璟沉吟片刻,說了一個字,“可。”

兩石連射,固非一般軍士能夠勝任之,然若揀選精銳,不難做到。換句話說,以兩石之力,開三百步之弩,已是很優的力量轉換了,有很高的“性價比”。

“李哥兒何不一試?”莫離笑著說道。

李從璟開兩石弓自然沒有問題,他也想試一試這新弩的威力,便和眾人走出鑄造房,來到外間院中。

新弩的鐵箭同樣是四棱鐵箭,只不過型號上大了一些,相應的重量和殺傷力都有所增加,李從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隨即引弓搭箭,對準院中樹立起來的臨時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聲嗡響,四棱鐵箭穿透箭靶而過,尾巴猶在顫抖不停。僅是這一下,可見其確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過,便是以李從璟的箭術,這一箭射出,箭頭竟然沒有釘在靶心上,而是偏離了不少,射在靶外環。

李從璟怔了怔。他的箭術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過,三百步的距離固然很遠,但還沒有遠到讓他失去準星的地步。他和莫離將詢問的目光投向劉老實,很顯然都是在質疑新弩的準確度。

劉老實面上沒什麽額外的表情,“新弩力度雖然已能達到三百步,但在準確性上確有不足,這也是為何下吏沒有將新弩提交給軍帥驗看之故,只不過今日軍帥來了,這才拿出來讓軍帥看看成果。”

“原來如此。”李從璟掂了掂手中的新弩,的確感到弩身還有些粗糙,沒有細細打磨,將新弩交還給隨行工匠,“雖說戰陣之箭,重覆蓋而不重準確度,但新弩之用,不可能盡在戰陣,因是準確性不達到標準,卻也不能冒然拿上戰場。”說完,又對劉老實道:“新弩工藝之改良,已有所成,此本帥所欣慰者,但本帥之所望,是在新弩能在此戰中派上用場。劉老,務必趕在大戰之前,將新弩改進完畢,付諸量產,以裝備我大軍。”

與契丹大戰,這是盧龍當下的大局,雖然盧龍與契丹還未大規模交戰,但實際上雙方各方面的較量早已在進行當中。如今李從璟與耶律阿保機的對弈,是“運籌帷幄”的博弈,比拼的是智謀與布局,而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棋局的深入,棋盤上的棋子越下越多,矛盾激化,兩人的對陣也必定會轉移到戰場上,最終在真刀戰槍中拼出勝負。而兵器軍備,作為李從璟決勝於沙場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意義如何,毋庸多言。劉老實的擔子有多重,亦不需要多言。

劉老實不善言辭,聞言神色肅然幾分,拱手領命,“軍帥有令,必當效命,不敢貽誤軍帥大局!”

李從璟放心點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準備接下來的大戰,李從璟已令彭祖山為糧草轉運使,全權督運糧草、軍械、藥材等後勤物資於檀州、薊州、平州等地,數萬人的輜重運輸,根本無法隱蔽動作,李從璟也沒想這件事能瞞過耶律阿阿保機。李從璟要支援渤海國,與契丹交戰,這在李從璟和耶律阿保機之間,都是心照不宣的事,無需為此遮掩。不僅如此,無論是耶律阿保機,還是李從璟,都在這為件事明目張膽的做準備,兩人皆都布下了局,前期較量都是早已經開始。最終決定勝負的方式,其實已經肯定是光明正大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