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萬事俱備東風起,終是離人盼歸人(一)(第2/2頁)

“的確如此。”

“李四平為何沒能得手?”

李從璟也有些惋惜,看了在座諸人一眼,問道:“諸位可知李四平為何沒能得手?”

眾人稍稍沉默,皆陷入沉思,王樸想了想,率先開口道:“渤海軍奇兵突襲,圍魏救趙,而契丹能不為所動,不是事先就對此有所準備,便是建安防備甚嚴,讓渤海軍只能徒勞無功。”

李從璟微微頷首,道:“卻是這二者兼而有之。李四平圍魏救趙,未至建安,便被契丹遊騎得知,其至建安時,望見的是一座鐵桶一般的巍峨雄城,渤海軍數攻而城不動,只得無奈引退。”

衛道吃驚道:“此番坐鎮遼東者是誰,竟然有如此本事?”

“契丹八大將之一,南院夷離堇耶律欲隱。”李從璟道。

“難怪如此!”杜千書恍然,對眾人說道:“耶律欲隱在契丹八大將中獨樹一幟,攻守兼備,作戰風格剛柔並濟,最是難纏。若是此人現今坐鎮遼東,渤海軍不能應對,倒也說得過去了。”

“耶律欲隱?”李從璟重復了一遍這個名字,“此人怎麽聽著如此熟悉?”

“軍帥克平州後北上攻打營州時,曾使契丹營州守將身死軍滅,彼時的營州契丹守將,耶律術赤,正是這個耶律欲隱之子。”杜千書回答道。

“原來如此。”

“李四平攻建安失利後,又采取了什麽行動?”莫離繼續問道。

回到這個話題上,李從璟道:“圍魏救趙之策失利後,李四平又數使奇計,或聲東擊西,或瞞天過海,然因皆被契丹軍看清意圖,而一一落空。時至今日,大明安、李四平先後給本帥遞來消息,請求本帥相救,渤海軍仍舊沒能解了都裏鎮之圍。”

“依照眼下形勢,都裏鎮恐怕堅持不了多久,若是都裏鎮失陷,則渤海在遼東再無要地可守,唯一的泊汋城,也已臨近渤海本土,在戰略上無法影響遼東太多地方,如此,渤海在遼東多時鏖戰,到最後只能是功虧一簣了。”

聽到大明安、李四平向李從璟求援,衛道問道:“如今遼東形勢危急,渤海又來求救,軍帥如何打算?”

“遼東局勢雖然危急,但還未到我等出兵的時候。”李從璟搖搖頭,篤定道。

“這卻是為何?”杜千書不解。

李從璟道:“我盧龍大軍,不動則已,動必雷霆,是以必須在最合適的時機,戰場形勢對我最有利時出手,而現在,遼東雖急,但遼東急,與我等等待的戰機,卻是關系不大。我等既有謀劃,便不能因其他原因,而自亂陣腳。”

“何時才是我大軍出征的最佳時機?”

李從璟眼中閃過一抹精光,“耶律阿保機不動,則我等不動。問我等出兵之日在哪日,那就是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之時!”

這件事商定的時候,時節還是夏日,在李從璟的記憶中,距離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國,尚有一段時間,這最後的幾個月,就是李從璟為此最後一戰的最後準備時間。

破契丹十數年所累積之國勢,讓契丹不復有馬踏中原,貽害中原蒼生之機,這是李從璟的大志,但這個大志並非就是單純抵禦外辱,不讓契丹入侵中原那麽簡單。

中原經過連年烽火,民生凋敝,國力大損,早已不復盛唐之象。對於神州這片土地而言,這是深重的災難,在原本的歷史上,耶律德光入侵中原,先滅後唐,再滅後晉,之後更是逗留中原大半載,危害之大,不僅使得中原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更讓中原人力物力財力為之一空。而李從璟要征戰天下,首重便是國力,沒有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自保尚難,說征服天下諸侯,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如今,南有吳國,是為江南鼎盛之邦,西有蜀國,素有雄厚國力,馬楚之地更是民風彪悍,其他諸國,如吳越、荊南節度,南漢,亦是一方強大諸侯,要在與他們的征戰中獲勝,最後締造一個盛世強邦,絕非一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