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立參謀處全軍制,屯田有成再擴軍(中)(第2/3頁)

其實李從璟要求的不多,能夠止住渤海國軍隊的頹敗之勢,讓他們不被趕出遼東就行。

離開演武院,李從璟回到節度使府邸。現在幽州的主要工作,在政事改進已經步入正軌,其工作逐漸變成卻日常性質的軍、農、工、商等事務後,李從璟要處理的事情已經不多。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穩坐後方,在一步步將他的思想變為現實的同時,韜光養晦,進一步蓄積實力,以待明念契丹發動對渤海國的滅國之戰時,能夠破除契丹之勢。

蓄積實力,這裏面最常規,也是最重要的兩點,還是在於軍隊和錢糧。

軍隊,在府庫充實的情況下,擴軍、練兵便是第一要義。

錢糧,說到底還是糧食、軍械、醫藥等軍事物資的囤積。

夏日過去,秋日來臨。

今年天時還不錯,加之水利設施興修到位,盧龍四大屯田之所的莊稼,絕大部分都獲得了豐收。源源不斷的糧食,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幽州,充入糧倉中。原本的糧倉已不能容下這麽多糧食,為了儲存這些命脈之物,李從璟不得不趕在秋收之前,在幽州新挖了兩個大糧倉。

今秋僅四大屯田之所產出的糧食,就超過了往年整個盧龍的糧食產量,況且這些糧食因為是屯田所產,所以除卻留下百姓的口糧外,其余盡數到了李從璟手中,沒有被各級地主、官僚剝削,這中間不知道省了多少量。除卻四大屯田之所,在盧龍九州,還有其他數不清的零星小屯田,又加之此前,李從璟在盧龍大面積修整農田,將廢棄的農田重新耕種,又開墾荒地,所以糧食產量著實可惜。

到最後,糧食總量統計出來後,饒是以李從璟的沉穩心性,也是笑開了花。

今年新入糧倉的糧食,是去年的四倍還多。這也就意味著,李從璟不僅可以不用朝廷支持,自己就能養活新駐紮到幽州的百戰軍,還可以擴軍兩萬。

糧食到位之後,李從璟接下來的確就開始擴軍,於是幽州新一輪的募兵熱潮,再一次被掀了起來。這回,李從璟募兵一萬。之所以不直接募兵兩萬,卻是要留有余地。另外,李從璟不能募兵太多的原因,是因有朝廷的限制。如今他麾下,盧龍百戰軍加在一起,機動部隊就超過三萬,再加上九州邊境守軍,手握五六萬大軍之權,足夠讓人忌憚了。

這一萬新招募的軍士,李從璟沒有讓他們充入百戰軍或者是盧龍軍,畢竟百戰、盧龍軍在經過一輪裁汰老弱,補充新卒後,戰力還有待磨合。況且,李從璟之所以實行精兵裁弱之事,就是了提高軍隊戰力,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不會去稀釋百戰、盧龍軍的戰力。相反,只會去提高他們的戰力。

因是,在其完成新卒訓練後,李從璟只是從百戰軍、盧龍軍中調撥了各級將官,來對其加以統領。而總領這一萬新卒的大將,就是彭祖山。彭祖山有練兵之能,讓他帶統帶很適合。另外,在名義上,李從璟給彭祖山添了一位副將,讓吳鉤協助他統帶這一萬新卒。

一輪屯田、募兵之事結束後,理所當然就要進入下一個輪回。趁著秋收後的空档,李從璟在盧龍又新建了三大屯田之所,使得盧龍的軍屯之地達到了七個,同時,繼續深化一般耕地的改善、墾荒。

而這回統領新增三大屯田地之事的,就是耶律敏。

在幽州喜獲豐收,新卒入營的時候,李從璟得到遼東傳回的消息,渤海國軍隊於都裏鎮,經過與契丹數月鏖戰,各損失將士過萬,在都裏鎮數次易幟的情況下,終於遏制住了契丹大軍前進的步伐,保得都裏鎮沒有被契丹重新奪回去。

這也就意味著,整個遼東戰場,現在仍舊有半壁江山,牢牢抓在渤海國軍隊手中。

莫離在給李從璟的信中言道,大明安在經歷先前之敗,被迫退守泊汋城後,痛定思痛,一改因戰事順利養成的驕狂之態,重新請莫離為渤海國軍隊謀劃戰術布局。而其本人,更是親披重甲,沖上戰場,與渤海國將士同進同退,為此,大明安數次負傷,一次更是差些被冷箭射中咽喉,即便如此,發狠的大明安仍舊沒有下戰場。

也正是因此,渤海國軍隊才能重拾戰心,與契丹血戰不潰,最終取得都裏鎮保衛戰的勝利。若非如此,縱然莫離再有錦囊妙計,也無法拯救遼東局勢。

莫離在信中還提到,被李從璟派往遼東的演武院兩百學生,在這次大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他們不僅深入敵境,探知敵軍虛實,甚至還曾偽裝成契丹人,混進契丹大營中,並且險些被他們燒掉了契丹大營的糧草;他們更是通過對各個局部戰場的深入探查,看到了許多戰機,幫助渤海國軍隊取得了一次次小規模的勝利,終於積小勝成大勝,奠定了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