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鐵甲陣前橫殺敵,天將雄師出關急(二)(第2/3頁)

可以想象,騎兵沖進通道之後,只能是有去無回!

這副場景,落在騎兵眼中,無異於地獄。這就是步兵對陣騎兵的利器,鐵甲陣,又稱為龜甲陣。在這個陣型中,步卒是刀俎,而騎兵是魚肉。這樣的殺陣,非軍中良將,以及訓練有素的將士不能布置。

只看一眼眼前的鐵甲陣,李從璟便知,耶律敵烈,絕非易與之輩,契丹北院夷離堇的顯赫聲威,絕對不容輕易觸犯。

然而,李從璟的嘴角勾起一抹微小,但笑意盎然的弧度。

在他扭轉馬韁繩,擡起手臂的那一瞬間,作為馬軍領頭的他,就帶著大同軍騎兵,在契丹軍前陣甩了一個線條流暢的大彎,整個騎兵陣型成一條長龍,如一條大河,在距離契丹軍陣不過一二十步的地方,以近乎九十度的極限角度,調轉方向,變成平行於契丹軍陣奔馳,而沒有沖進契丹軍布置好的口袋中!

這樣的動作,難度太大,即便是對弓馬嫻熟,歷經殺伐征戰的真正精銳,也不可能臨時做出,只能是事先就預定、準備好的!

在大同軍騎兵改變奔行軌道的瞬間,馬上騎士無不坐直了身體,而在他們手中,已然多了緊緊握住的弓箭。

李從璟拿穩手中弓箭,三支利箭在三根手指指縫中,無需刻意瞄準,在目標充足、且距離足夠近的前提下,李從璟右手三根手指刹那間松開,三支鐵箭便猛地射出,弓弦響動的聲音還未落下,而側面的契丹軍陣中已然傳來三聲慘呼。三名契丹軍士,竟然都是咽喉中箭,他們如遭雷擊,腦袋猛地向後一仰,一陣飄起的血滴子中,立即倒在了軍陣中!

李從璟身後的大同軍馬軍,起身,彎弓,放箭,三個動作一氣呵成,霎時間飛出的利箭,組成一條長繩,迎面轟然甩進契丹軍陣中。那些舉著長槍長矛,想要將大同軍馬軍逼開、放進鐵甲陣中的契丹蠻子,怎麽都想不到,眼前竟然會發生這樣的變故。沒有防禦姿態和防禦準備的他們,頓時被利箭射中。在這樣近的距離下,即便是鐵箭射中甲胄,也能將其穿透,狠狠釘進人體中!

近千大同軍馬軍一輪齊射,殺傷就遠遠超出方才他們沖陣時,契丹軍亂箭的殺傷總和!而第一輪齊射,並不是戰鬥的結束,緊緊是開始而已。

為迷惑李從璟和大同軍,契丹軍在布置鐵甲陣時,在陣前部放了許多防禦明顯不足,只有攻擊利器,而沒有重盾重甲的軍士,此時,他們就成了大同軍馬軍最好的靶子!大同軍馬軍將士從他們面前馳過,便是三輪利箭齊射,一層一層的契丹軍士,如同被驟然而至的颶風吹倒的野草,層層倒下。不同的是,野草經風吹,還能再直起身,而這些中箭的契丹蠻子,卻是再也沒有機會爬起來!

在龍尾的大同軍將士第三輪利箭放出時,龍首的馬軍將士,已經再度轉彎,竟是又折了回來。

他們從頭至尾,再次奔過契丹軍陣前,以狂暴的箭雨,將意圖向前沖殺的契丹蠻子盡數射倒在地,叫人牙酸的弓弦聲後,是利箭入體的噗嗤聲響,連成一片,不絕於耳。

陣中指揮的耶律博納看到這一幕,氣得直欲吐血,他驟然發出一聲厲吼,急令騎兵出兩翼,去迎戰大同軍馬軍!

從軍令下達,到軍令傳到騎兵將令手中,再到騎兵將領點了部卒,最後出陣,這其中花去的時間,已經讓大同軍在契丹軍陣前折騰了兩個來回。當這些契丹騎兵急匆匆奔行出陣時,李從璟已經率領大同軍馬軍最後一次甩過一道大彎,幹脆利落揚長而去!

在他們身後,是早已沒有軍陣模樣,倒了一地的契丹蠻子大陣,這些契丹蠻一層層倒在地上,連成一片一片,就像被人割了丟棄在地上的雜草。而往來奔走的軍士,望著已經遠去的李從璟和大同軍將士,徒然高舉兵刃與盾牌。

在方才短暫但激烈的交鋒中,李從璟帶領大同軍將士將猝不及防和之後拼命想要抵抗、反擊的契丹軍士,射倒了一層又一層,到最後,這些契丹軍士已經只能慘嚎著放棄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在犀利的箭雨中,絕望的抱頭蹲在地上,甚至有放聲大哭者,然後又一個接一個倒下。

驟然奔至,快速殺戮,急速撤離,這就是騎兵精髓的奔戰之法。這樣的騎兵戰法,不求掠地,只求殺人,給予敵軍有生力量以毀滅性打擊。

李從璟帶領大同軍這一次探營,便是采用如此戰法。特殊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動刀,只動了弓箭。

在契丹騎兵出動前,李從璟和大同軍將士奔離戰場,向戰場外而去。

沖出陣的契丹精騎不甘心就此放過李從璟等人,拼命拍馬跟上來。

而當他們緊隨李從璟和大同軍馬軍脫離契丹本陣,再度看到唐軍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是陣型嚴密的大同軍步軍,大同軍步軍將輜重車擺在陣外,成環形拱衛大陣,輜重車後弓箭手則引弓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