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北境邊城戰事烈,廟堂雲譎天下變(二十一)(第2/3頁)

擡頭相望,這些昔日浴血同袍的將士,無論生於何地,有過怎樣或英勇或傲人的事跡,自今之後,他們將長眠在於此。這片於他們而言是異鄉的土地,今日之後就是故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姓名在身前不為人所知,死後亦無人傳頌,他們生於當世,在這片土地上,為忠、為義、為親人、為生活殊死戰鬥過,他們留下過許多痕跡,卻又早已飄散在時間的長河中。他們是軍人,是戰士,他們征戰沙場,流血流淚,而今,他們抵達人生的終點,那是無數軍人的宿命——馬革裹屍。

祭奠亡靈,諸將三拜,依次上香。

山風吹動旌旗,獵獵作響,除此之外,周圍一片肅穆靜默。

面對如林墓碑,李從璟沉目而立,雖見慣生死,此時亦覺如噎在喉。半晌,他沉聲開口,“身為爾等主帥,之前能帶爾等出征,今日卻不能帶爾等歸去,此我之罪!”行跪拜禮。起身,繼續道:“爾等皆國之猛士,有爾等橫刀立馬,方使四夷臣服,不敢覬覦中原,今爾等戰死,國失棟梁,此我之罪!”再度跪拜。復起身,“身為人子,皆有父母,身為好兒郎,皆有妻子,今爾等遠赴黃泉,我大唐父母失兒,婦孺失脊柱,此我之罪!”淚水湧出,三度跪拜,良久不能起身。

諸將,眾軍士,聞此言、見此景,無不動容。

李彥超、李紹城等上前,勸道:“自古但凡征戰,便不能不死人,軍帥已讓我軍連番大勝,何必自責過甚?”

“我固知人皆有一死,沙場征戰,生死更為常事。然而身為三軍主帥,彼輩將士皆因我之令,而慷慨赴死,我焉能無動於衷?”李從璟被扶起身,長嘆一聲,轉身,面對近萬將士,“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身為爾等主帥,我固不能讓爾等皆免於戰死,但必讓我大唐勇士死得其所,必不使一個好兒郎枉死!軍使,宣讀戰功冊!”

丁黑帶人擡上來一箱書冊,軍使從中拿出一本,展開來,以洪亮莊重的嗓音宣讀道:“大唐軍法,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罰分明,所以彰英勇、去怯懦,長先進、滅不正,此乃強軍之基……此番出征,自攻打平州以來,至前日大戰結束,歷時四月,經大小戰事數十,攻城掠地、攻殺契丹蠻賊無數,我軍將士,亦有三千余陣亡,依慣例,先宣陣亡將士軍功……”

“百戰軍斥候將軍孫二牛,於大軍生死存亡之際,深入敵後,探得敵軍動向,其軍情挽大軍於危急之中,功莫大焉,為彰顯其行,依制策勛九轉,追升百戰軍副帥,賞金二十……”

軍使念畢,看向軍陣,大聲道:“壯士領功!”

劉文自陣中出,奔於台前,在李從璟面前下拜,“斥候軍副將劉文,代將軍領功!”

李從璟扶起劉文,緩緩開口道:“爾等主將孫二牛,與本帥識於淇門建軍前,彼時本帥與李榮、孫二牛等人亦是深入敵境,翻山越嶺,探聽梁軍敵情。將軍英姿,猶在眼前,卻不曾想一夜未見,竟已生死兩隔。百戰軍斥候得以有今日之貌,全依孫二牛與爾等之功……”

劉文眼眶通紅,哽咽道:“有軍帥此贊,將軍必能含笑九泉!當日臨別之際,將軍猶言,他曾答應過軍帥,要做好大軍的眼睛,他說,他沒有失信於百戰軍,沒有失信於軍帥……將軍讓我告訴軍帥:孫二牛決定留在白狼水河畔,他,不回去了……”

聞聽此言,李從璟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孫二牛倔強的面容,那是一張堅毅而決然的臉龐。自去年以來,無數次征伐,並肩作戰,每每都有將軍身影,今日一別,卻是再無相見之日了。

……

陣亡將士軍功宣讀完,天色已近傍晚,至於眼前將士功勞,自有日後通報,不急於一時。李從璟按刀站立在高台上,頭頂雲卷雲舒,山風迎面撲來,他目光炯炯道:“邊地受契丹等蠻族荼毒數十年,眼見蠻賊殺人越貨,毀家滅族,而時人莫能奈何,雖痛心疾首卻不能於事有補,多少苦痛,多少屈辱,難以言說!”

“然,本帥今日可以正告幽雲軍民,正告草原諸族,正高天下:大唐與契丹之戰,攻守易行了;幽雲邊地,將不復再有面對契丹賊兵,而徒嘆奈何的時候,但凡再有契丹蠻賊膽敢踏入唐境一步,我等必讓其付出血的代價!”

李從璟擡起手,指向身後的陵園,復指向身前的近萬將士,“是我身後戰死沙場的同袍,是我身前百戰不屈的將士,讓本帥、讓大唐,有大聲說出此言的底氣!你們,用你們的鮮血,用你們年輕的生命,用你們的勇往直前的鬥志,用你們的忠義,讓幽雲邊地的這片天,變了顏色!是你們,用一次次以血換來的勝利,告訴了天下那些所謂豪傑、梟雄們,我惶惶大唐,雖時隔百年,依然凜然不容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