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君子(第2/3頁)

李從璟笑了,他道:“看來,你已經比較了解我了。”

桃夭夭黑著臉撇過頭去,眉眼下拉,這回是真不說話了。

陳致遠心中暗暗嘆息一聲,默默感慨道:“真是夠無恥啊!”

幾人到君子林時,衛道已經回到家中。

衛行明只不過是四十多歲的年紀,衛道比衛子仁雖說大些,卻也大不了多少,但他身上的氣質,卻要成熟得多,有一種久經世事才能錘煉出來的幹練。

依然是那間小屋,竹簾幾許,帷幄依依,墻前書架上的典籍散發著墨香,墨香飄散在風裏,和茶香共舞在房間裏的每一寸空氣中。

“先生神計,智退千軍,破百戰軍之危,解梁子山之難,若鬼斧神工,今李某特來相謝。”李從璟向衛家三人抱拳,誠懇道。

陳致遠也抱拳,“先生鬼才,陳某早知矣,此番領教,驚才絕絕,實在是佩服之至。梁子山上下感念先生大恩。”

衛行明呵呵笑道:“將軍和大當家不必客氣。兩位計擒李環,不費一兵一卒誘降安義軍,才是大才,我兒這點小道,卻是不足掛齒了。”

李從璟看向衛道,微笑道:“若說衛先生一人退千軍的本事都是小道,世間軍謀恐怕再無大道了。衛先生,此事堪稱軍事奇跡,可否為我等解惑一二?”

“將軍謬贊。”衛道拱手道,復坐好後,輕輕一笑,“世間奇事初看固然令人驚訝,但若是說破其中關鍵,便一文不值了。”

頓了頓,衛道這才道:“其實衛某早在多年前,便已經出仕潞州,李嗣昭老將軍在時,添為掌書記。這回潞州馬軍一千援軍之所以退回,不過是因為衛某偽造了一份軍令罷了。”

饒是以李從璟的定力,聞言也是錯愕不已。

首先,他是驚愕安義軍援軍退回,竟然是因為一份偽造的軍令;其次,他是驚訝衛道年紀輕輕便能做到掌書記這個位置;最後,是驚訝衛道明明為掌書記,竟然會偽造軍令,來幫助梁子山——偽造軍令,可是不折不扣的死罪。此後,別說再回去潞州做官,衛道能否活著,都是個問題。

李從璟和陳致遠感慨道:“衛先生大恩,沒齒難忘。”

衛道倒是看得淡,從容笑道:“陳大當家於家父有救命之恩,萬死難報,此番不必掛懷。”

李從璟隨即道:“衛先生此番雖是為報陳大當家恩情,但於百戰軍而言,也是莫大恩澤,李某銘記於心。”說著,李從璟站起身,向三人拱手一拜,誠摯道:“三位先生俱是當世大才,不亞於臥龍鳳雛,李某不才,願請三位為國家效力!”

李從璟這話含義十分明顯,就是請衛行明三人出仕淇門,所謂為國效力,即是為他效力。

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說,他們上了李從璟這條船,沒個萬一情況,也是不可能下船的。這跟後世官場站隊情況相似,只不過嚴肅程度要遠高於站隊。

李從璟態度懇切,衛行明卻是淡然一笑,道:“李將軍少年英才,忠心為國,可敬可佩,來日也必定是前途無量,李將軍相邀,我等本不該推辭。只是無論是子平,還是衛某,都已沒有再出仕的打算,只想隱居山林,與聖賢書和山水為伴,聊度此生。將軍好意,我等心領了。”

子平是衛道的字,他這話,是明顯拒絕了李從璟。

李從璟哪裏肯輕易放棄,勸說道:“子曰‘學而優則仕’,三位大才,飽讀詩書,治國安邦之策了然於胸,三位不出仕,不是三位損失,而是天下人的損失。”

“先生以此地為‘君子林’,李某聽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是學有所成,必以天下為己任,必不因世道險阻而退卻。”

“當今天下,諸侯征戰,百姓民不聊生,先生何忍乎?上為弘揚聖人之學,下為救黎明於水火,中成君子之志,先生何辭焉?”

衛行明嘆了口氣,似是若有所感,卻還是道:“古語有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將軍所言,固在情理之中,只是衛某已厭倦官場,不想再沉浮於世俗中了。”

衛行明第一句話李從璟是理解的,他的意思是從政不是只有做官一途,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影響一地社會風氣,也是從政的一種。

但李從璟還是不相信衛行明真無心出仕,他最後努力道:“賢者雲: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君子也。先生者,君子也,安避禍福,而不踐行道義?李某不才,願與先生同行!”

衛行明目中有精光閃過,但只是一刹那,他還是嘆息道:“天下有將軍這樣的人,何必擔憂道義不存?老朽心累已久,還望將軍莫要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