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梟》第五部 騙梟 四十三(1)

南京或蘇州的舊式大宅第、大寺廟或園林中,一般都有個或大或小、華麗程度不一的戲台。它們建築形式大同小異。大台口三開間,中間那間寬可達兩丈,深可達丈五。台的中間用雕花小板隔開,木板的前面叫前台,木板的後面叫後台。台三面凸入觀眾席間,無幕布。觀眾即按傳統方式散坐於台下的藤椅上,口品香茗,觀看演出。一般是演京劇或昆曲,有的也演越劇。

卞夢龍在南京時常請潘大肚子或其他地頭蛇看戲。這種劇院,觀者和出演者之間距離很小,能產生強烈的交流效果,每每演到精彩處,觀者需喝彩叫好,而到不精彩處則即刻嘩聲大起。潘大肚子及其他地頭蛇們從不掩飾個人情感,所以每每擼胳膊挽袖子叫好或叫罵,以向其余觀者表現自己至尊的存在。每到這時,卞夢龍便感到如坐針氈,很想抽腿便走,免得台上台下把他與他們混為一類。

到了京口,卻又有人請他看京劇。請者是潮州會館的孫老扳。孫老板名伯曦,廣東潮州人,在京口搞潮州會館。平日到南京談生意或辦理其他事情時常去聚友會館,夜間便在盼盼苑下榻,一來二去認識了卞夢龍。這次卞夢龍攜小黛玉來京口遊玩,他敬若上賓,把他們安置在潮州客棧,晚上又請他們去會館看京劇客串。卞夢龍先是推托,而孫伯曦卻堅持,說此乃京口有名的票友肖少泉公子與梁秋小姐同台客串,機會不可多得。他推托不過,只好把小黛玉扔在客棧只身去了。

鎮江古稱京口。宋政和年間改為鎮江府,元時為路。明初曰江淮府,復改為鎮江府,治所丹德縣。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潮州會館在城東,是個鬧中取靜的所在。

會館建於清鹹豐年間。他走入後,進了一個跨院,跨院與一寬敞典雅的華屋相接,這就是會館的戲院了。進至戲院,但見一個傳統戲台。它齊胸高,兩三丈寬,有明柱兩根,圓周是朱漆砥柱。不設天幕,僅一爿繪著山水國畫的木屏墻隔開前後台。這木屏墻又叫“風火板”或“龍虎板”。墻上設有一個環形月洞門,一左一右通有兩個門,俗稱上、下場門,遮彩繡假簾,邊上是文場,即樂師座位。

台側掛著一塊包著紅紙的大板,是用毛筆寫著“名票友客串《白蛇傳》”幾個大字,每個字有碗那麽大,其下另排兩行字,左是“梁秋小姐飾白娘子”,右是“肖少泉公子飾許仙”,字個個渾圓飽滿。

卞夢龍對戲曲多少有些了解,知道票友是對非職業演員、樂師的一種稱謂。明末以來,山東產生了一種以唱為主的段兒書,清初盛行,後發展為山東、河北、北京及東北各省的大鼓書,並由八旗子弟改造為清室子弟書,只有唱詞而無說白。子弟書表現手法細膩,題材一般取自小說、戲曲和社會生活。清初,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的所謂“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為大清定都北京、入主中原做宣傳。後來就把這些曲藝科班的演員稱為票友。清乾隆,四大徽班陸續進京演出,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了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的京劇。在京劇大行其道時,八旗子弟不唱子弟書了,子弟書發展到獨立的單弦牌子曲,他們玩上了京劇。票友便成了非科班的拉場子唱京劇的人的泛稱。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票房,票友演的戲稱票戲,票組織演出稱玩票或客串,票友轉為職業藝人則稱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