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318—319頁;關於石達開的行進路線,見該書304—317頁,以及郭毅生《地圖》,115—120頁。

2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36頁;該書第87頁的內容顯示出1864年李秀成仍然不知道石達開的命運;關於李鴻章部隊的發展,見斯佩克特(Spector)之《李鴻章》,以及《太平起義》,第六章。

3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22、146頁。

4 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4頁,講到貯藏的谷物共超過五萬擔——一擔約為一百三十磅。

5 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5頁。

6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40頁。

7 同上,141頁;夏春濤《宗教》,273頁,記述了這段富有敵意的話的宗教背景。

8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47—148頁。

9 《太平叛亂》,1513頁。

10 日意格(Prosper Giquel)引用逃兵的證詞,認為洪仁玕到湖州是1864年5月,但洪仁玕有可能幾個月前就已到了那兒;洪仁玕在自述裏也沒有給出準確的日期;見日意格《日記》(Journal),80、87頁;《太平叛亂》,1513—1514頁。

11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289頁注83;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6頁。

12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45頁;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7頁。

13 戈登的報告,見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298頁。

14 同上,有關尋野菜之太平軍的記述;同上,151頁、294—295頁注24—26,有關逃亡者的記述。

15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298頁。

16 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5頁。見大衛·威廉斯(David Williams)的證言,他曾化名托馬斯·賽鄂斯(Thomas Sayers)、查利(Charlie)、查爾斯(Charles),刊於《北華捷報》,1863年10月3日。

17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295頁注27;引言來自該書,299頁注42。

18 同上,297頁注41。

19 同上,291頁;《舊遺詔聖書》,《聖經·出埃及記》,載於《印書》,26b頁。

20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45—146頁;《太平叛亂》,1474—1475頁,關於洪秀全的話有另一種說法。

21 關於李秀成的話,見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53頁;關於洪仁玕的話,見《太平叛亂》,1513頁;關於天貴福的話,見《太平叛亂》,1531頁。

22 郭廷以《史事》卷二,1072頁;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28頁。

23 關於注釋版的死者禱文,見《太平叛亂》,118頁,與載於《印書》第8頁的《天條書》有差別;曾國藩向皇帝報告說,洪秀全的屍體用黃緞“龍袍”褒埋,於七月三十日找到並挖出,隨後被斬首、焚燒。曾國藩補充說,屍體的頭上已沒有頭發,但仍留有灰色的小胡子。見李華達《自傳》,82、95頁。關於洪秀全的葬禮,見夏春濤《宗教》,299—302頁。

24 《太平叛亂》,1531頁。

25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53頁。

26 簡又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530—531頁;《太平叛亂》,1531頁,幼天王的自述;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54、299—300頁,引用了趙烈文的日記,詳細描述擒獲過程。

27 簡又文《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57—158頁。

28 同上,161—162頁。

29 同上,182頁、305頁注84。柯溫書中的附錄一和附錄二,有關於李秀成和清朝軍官的對話,包括同趙烈文的對話。附錄三是對李秀成供詞之不同版本的綜合分析。

30 柯溫《太平起義:李秀成自述》,155頁;郭毅生《地圖》,143頁,有準確的行軍路線以及日期。

31 有關歸王鄧光明的描述,見日意格《日記》,72、75頁。關於常捷軍的源起,見萊博(Leibo)《轉讓技術》(Transferring Technology),26—31、36—38頁。

32 關於屍體的描述,見日意格《日記》,32、78頁;該書35、36頁有關被殺的統領和軍官的描述。

33 《帕特裏克·尼裏斯的敘述》,《北華捷報》,1864年11月12日。又見同一報紙的《馬克·可龍的聲明》。

34 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雇傭軍》(Mercenaries),131—132、155—156頁。

35 《北華捷報》,1864年5月21日。這種蒙眼手推車競賽,是用真車跑過長長的路段,從1830年代起在英國流行;其他種類的手推車比賽,在古怪而又具有吸引力的《獨輪推車聞話》(Causeries brouettiqus),212—220頁中有描述;該書,236—240頁,有關中國式的獨輪車賽的描述。

36 日意格《日記》,77、93、88—89頁。關於湖州戰役的總體看法,見萊博《轉移技術》,5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