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慈禧前傳 第十章(第4/25頁)

“你的話不錯。此案務須慎重,處置不善,所關不細。”

文祥也知道,“暗昧不明”的話,如果要從嚴根究,可以發展為一件“謀反”的大案,那一來不但陳孚恩信中所提到的人,都脫不了幹系,還有許多平常與肅順有書劄往還的內外官員,亦將人人自危,把個剛剛穩定下來的政局,搞得動蕩不安,足以危及國本。他一向主張寬和穩健,已跟恭王秘密議定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這時見在座的三人,對此都憂形於色,便把那辦法先透露出來,好教大家放心。

“兩公所見極是。”他不便明言其事,只慫恿周祖培說,“中堂何妨向六王爺建言,所有從肅順那裏得來的信件,不必上呈禦覽,由內閣會同軍機處,一火而焚之!”

“好極了!這才幹凈。”周祖培大為稱賞,但又不免疑惑,“恭王如果另有所見,那……?”

那就要碰釘子了!以周祖培的身分,不能不慎重,文祥懂得他的意思,立即拍胸擔保:“中堂一言九鼎,六王爺不能不尊重!我包中堂不會丟面子。”

“好,好!明天我就說。”

“這可真是德政了!”趙光心裏一塊石頭落地,輕松地說:

“言歸正傳,請議陳孚恩一案。”

“該你先說話。”周祖培反問一句:“依律當如何?”

“既是‘暗昧不明’的話,則可輕可重。不過再輕也逃不掉充軍的罪名。”

“除此以外,還有議郊祀配位,所言不實一案。”綿森提醒大家。

“照這樣說,罪名還真輕不了!”周祖培沉吟了一會,轉臉看著文祥問道,“博川,你的看法呢?”

“死罪總不致於。活罪嘛……,”文祥慢吞吞地說,“充得遠些也好。”

大家都覺得這話意味深長。以陳孚恩翻手為雲覆手雨的手段,如在近處,說不定又替誰做“謀主”,搞些花樣出來。

“‘敬鬼神而遠之’。發往新疆效力贖罪吧!”

刑部兩堂官,軍機一大臣都無異詞,憑周祖培一句話,此案就算定讞了。可是消息一透露出去,招致了許多閑言閑語,是會議的那四個人所意料不到的,也因此,成議暫時須擱置,先得設法平息那些浮議流言。

平息流言浮議的辦法也很簡單,只是加派兩位尚書,會同原派人員,一起擬定陳孚恩的罪名。這是恭王可以作主的事,但既應降旨,便須上奏,為了有許多話不便讓另一位軍機大臣沈兆霖聽到,所以他在每日照例的全班進見以後,又遞牌子請求單獨召對。

再次見了面,恭王首先陳請添派沈兆霖和新任兵部尚書萬青藜,擬議陳孚恩的罪名。慈禧太後心知有異,象這樣的事,何須單獨密奏?於是問道:“怎麽?陳孚恩的罪定不下來嗎?”

“定倒定了。原議‘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這就更可怪了:“既然已經定了罪,何必還要再派人?”

“因為外面有許多閑言閑語。這一會兒求人心安定最要緊,所以添派這兩個人,兩個都是漢人,萬青藜還是陳孚恩的江西同鄉,這是朝廷示天下以大公無私,請兩位太後準奏。”

“準是當然要準的。”慈禧太後答說,“不過,我倒要聽聽,外面是些什麽閑言閑語?”

這話讓恭王有不知從何答起之苦。躊躇了一會,覺得讓兩宮太後明了外面的情形,才知調停不易,辦事甚難,也未始不可。這一轉念,便決定把滿漢之間的成見隔膜,和盤托出。

“外面有些人不明了內情,認為是旗人有意跟漢人為難。”

“那有這話?”慈安太後駭然失聲,“滿漢分什麽彼此?我就從來沒有想到過,漢人跟旗人該有點兒什麽不同?”

“太後聖明。無奈有些人無事生風,偏要挑撥。不過話也說回來,這一趟派的人,也真不大合適,看起來象是有意要治陳孚恩似的。”

“怎麽呢?”慈禧太後問道:“就為派的旗人多了?周祖培和趙光,不是漢人嗎?”

“周祖培和趙光,是大家都知道的,素來反對肅順,現在議肅黨的罪名,就算公平,在別人看,還是有成見的。”

“怎麽,非要說陳孚恩無罪,才算是沒有成見嗎?”“陳孚恩怎麽能沒有罪?”恭王極有把握地說,“只把那些信給萬青藜一看,他也一定無話可說。”

“那好吧!寫旨上來。”

“是!”恭王退了出來,隨即派軍機章京寫了上諭,由內奏事處送了上去,當時就蓋了印發了下來。

果然,恭王的預料一絲不差,萬青藜接到通知赴內閣會議,原準備了有一番話說,這是他受了江西同鄉以及與陳孚恩有交情的那些人的壓力,非力爭不可的。周祖培和文祥他們四個人也知道,會議要應付的只有萬青藜一個人,所以早就商量過了,決定照恭王的指示,先把陳孚恩的信給他看,看他說些什麽,再作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