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脫貧』之道(第5/5頁)

從公元561年開始,宇文邕整整做了12年的傀儡皇帝,在這12年裏,隱忍的宇文邕一直在尋找著機會,公元573年,機會終於來了。宇文邕得到了親弟弟宇文直的支持,兄弟倆一起策劃,利用宇文護覲見宇文邕的時候發動政變,一舉將他誅殺。從此之後,宇文邕真正掌握了大權,這位忍了12年的北周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周武帝。

在歷史上,北周武帝的知名度,有時候要遠遠高於他的父親宇文泰,論原因,首先一條,就是他完成了宇文鮮卑全盤漢化的最後一步。公元574年,即北周武帝親政的第二年,他對文化進行調整,確定“三教順序”。所謂三教,就是當時的儒教、道教、佛教,在北周武帝的排序中,儒教被排在第一位,佛教被排在了最後一位,這就意味著北周政權,已經成為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正統的政權,而不是先前漢族士大夫眼中的異族政權。與此同時,他開始全面糾正其父宇文泰時期的“胡化”政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勒令麾下諸軍隊大量釋放奴婢,將常年戰爭中被擄掠來的奴婢全都轉化為自由民,由國家發放土地,並從中挑選精壯入伍,這些得到宇文邕“解放”的人口,自然有很高的積極性,從軍打仗更是身先士卒。如此一來,北周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

宇文邕時期,北周和北方的老鄰居北齊之間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宇文泰時期,北齊強而北周弱,當時的宇文政權,每年冬天都要把與東邊交界的黃河河冰搗碎,防止敵人借機入侵,而到了宇文邕時期,攻守卻易形了,換成了北齊搗碎河冰,防止北周入侵。宇文護時期,就發動了兩次攻打北齊的戰爭,雖然都遭到了失敗,但是雙方強弱的大勢已經發生了轉變。比起北齊政權的民族沖突以及上層矛盾,這時候的北周政權更團結也更有生氣。這樣的大好機會,宇文邕當然不能放過,公元576年,北周武帝發動了征討北齊的戰爭,先經過浴血奮戰占領了北齊的要塞晉陽,然後回師東進,一舉攻破北齊的首都鄴城,北齊末帝高偉束手就擒。這是公元577年正月的事情,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使中國北方再次統一,而盤踞長江流域的南朝,也注定朝不保夕。

宇文邕在統一北方的同時,將占領北齊地區的“雜戶”也一並免了,如此一來,北周很快贏得了北齊的人心,特別是北齊境內漢族的支持。當然,不支持的人也有,比如那些世家大族們,因為“雜戶”原本就是他們的財產,現在卻統統被賦予了自由民的身份。宇文邕做的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滅佛運動,從公元566年開始,當時執掌政權的宇文護,就在北周推行滅佛運動,勒令北周境內的僧尼必須限期還俗,從事生產,寺廟所掌握的土地必須歸還國家,由國家統一分配給老百姓。到了公元577年滅北齊後,宇文邕又把這個政策在北齊推廣開來,當時曾有僧侶出面勸阻,宇文邕回答說:“佛是從胡地來的,我不是胡人,所以不信。”從小讀漢人書籍長大的宇文邕,此時儼然以漢族帝王自居了。從宇文護開始到宇文邕的滅佛運動,雖然對佛教文化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但是在當時,它讓200萬人從此從事生產,成為向政府納稅的對象,對於當時北周的國力提升,確實有重要作用的。

如果歷史沒有意外的話,統一北方的宇文邕,完全可以順勢南下,一舉平定南陳,完成一統中國的大業,但是意外偏偏發生了。公元579年,為了解除南征的後顧之憂,宇文邕發兵攻打突厥,病逝於出征的路上。北周歷史的拐點就這麽產生了,即宇文邕後成為北周皇帝的宇文赟,即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北周宣帝,在位時以荒淫著稱,大權很快被漢族楊家所掌握。後來北周宣帝在公元579年禪位,不久後去世,幼帝宇文衍被楊堅操縱,很快被廢,宇文家族苦心打下來的江山,就此姓楊了。

說起北周宇文家族被楊家取代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根子上的一點,卻是宇文邕種下的。公元573年,宇文邕下了一道命令“軍士為侍官”,也就是說,地方軍閥的士兵,從此直接屬於皇帝,國家的所有軍隊,從此由皇帝直接掌握,這是宇文泰的府兵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卻為楊堅奪權幫了忙。因為從此以後,只要掌握了中央的最高權力,也就意味著掌握了國家的兵權,地方軍閥再也不能威脅中央,這樣權臣篡位,難度就低得多了。果然,楊堅憑借著外戚的身份,趁著皇帝幼小的機會,很快就輕松地取而代之了。中國的統一大業,也就因此成了“宇文栽樹,楊家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