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王』其實可以很和諧

說到結束三國戰亂時代,一統南北,且締造了繁華的“太康之治”的西晉王朝,後人的反應,恐怕首先都是一聲嘆息。這麽一個曾經強大、繁榮的王朝,居然在統一中國僅僅37年後,說完蛋就完蛋了。

當然,西晉不是隨隨便便就完蛋的,西晉的統一只有短短37年,在這僅有的37年時間裏,其中16年,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八王之亂。這場幾乎卷入當時西晉所有擁有軍隊的諸侯王的戰亂,使國家元氣大傷,人口大量減少,內遷的匈奴、羯族、鮮卑等政權也紛紛起事,反對西晉的統治。結果就是短暫統一的西晉,國家分崩離析,西晉王朝滅亡,東晉王朝南遷江南地區,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隨之南移。原本經濟發達的中國北方,則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戰亂之中。《三國演義》中津津樂道的“三國歸一”,就此成為泡影。說到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亂,歷史學界公認的看法,就是起於“八王之亂”。

所以,西晉滅亡的劇本,也就很簡單了。自己人打來打去,最後成全了外人,把國家都差點打沒了。那麽,為什麽貴為西晉宗室的司馬家貴族,會爭相介入到這場戰亂之中呢,他們的目的是什麽?在這場戰亂的整個過程裏,是否有避免其發生的可能呢?

西晉時代的“八王之亂”中的八王,會被簡單地認為是西晉王朝的8個諸侯王,其實沒有這麽簡單。首先數量就不對,“八”只是個籠統的數字,卷入這場戰亂的具體諸侯王,要遠比“八”多得多。先說主要的8個王爺。包括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攸,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皓,東海王司馬越,這是這場戰亂中相繼介入的主要8個王爺,除了他們之外,還有梁王司馬彤,淮南王司馬允,範陽王司馬彪,南陽王司馬模,吳王司馬宴,東安王司馬繇,新野王司馬鑫等人。這場爆發於公元291年,一直延續到公元306年的戰亂,幾乎把西晉帝國直接打入了深淵。可以說,是司馬家的子孫們,通過這樣一場自相殘殺,親手把他們家族辛苦創立的西晉帝國,送上了分裂和滅亡的不歸路。

那麽身為司馬家的子孫們,他們為什麽要發動和介入這樣一場內戰呢?為什麽在這場暴亂之中,所有手握重兵的這些王爺們,都心甘情願地成為一個破壞者,去毀滅祖先留給他們的江山呢?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後人的反思,多集中在晉武帝司馬炎立儲不當,導致諸王紛紛介入這場爭鬥,最終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暴亂。但實際的原因,卻遠比這個復雜得多,可以說,早在司馬炎以及他的父親司馬昭開始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的時候,禍根就已經種下了。

司馬家族對曹家的奪權行動,始於公元249年,那時候司馬懿父子為了把持大權,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之後他們一步一個腳印,開始血腥屠殺忠誠於曹魏集團的各類政要們,到公元261年殺掉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嵇康為止,13年裏大批的精英階層遭到屠殺。這段時期的中國北方,特別是上層官員們,其實是生活在血雨腥風的恐怖之中。作為老練的政治家,司馬家族深知,僅僅依靠血腥屠殺,是不可能繼續他們的統治的。所以在大肆排斥異己的同時,司馬家族也開始了對當時世家大族的拉攏,對於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更是極為優容,可以說是要錢給錢要官給官。在司馬昭把持大權時期,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用來封賞各類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這些爵位的俸祿、賞賜,遠遠超過了曹魏集團當政時期。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期,司馬家族奪權已經完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對於世家大族更是極力籠絡。司馬炎這個人,性格非常寬厚,對在司馬奪權中立下大功的權臣們,回報更多。如他身邊的近臣謀士賈充,在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年,就被冊封為車騎將軍,加封魯公,成為權傾朝野的重量級官員。而另一大將何曾,則被加封太尉,封郎陵公。這等於給所有的世家大族一個信號:只要支持我,就有很多好處。這些人,不但在地位上極盡榮寵,在法律上,司馬炎也很寬容。這些早期幫助司馬炎奪權的重臣們,都是一些劣跡斑斑的人物。比如他最寵愛的謀士賈充,最大的愛好就是結黨營私,而且善於制造黨爭。他和侍中任凱不和,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鬥,把西晉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對此司馬炎也很縱容。另外一件很“雷人”的事是立進縣令劉友,尚書山濤以及中山王司馬牧等被揭發圈占稻田,這3個人裏,山濤是司馬炎的親信,司馬牧是司馬家族的宗親,可以說都是司馬炎的自己人,只有劉友和司馬炎八竿子打不著。結果劉友遭到了嚴懲,司馬牧和山濤則一點事都沒有,如此偏袒,自然引得朝野一片嘩然。可以這麽說,從立國早期開始,西晉的腐敗就非常厲害,全然沒有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建國早期吏治清明的景象,這樣一個政府,注定是短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