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終

眾所周知,三國分裂時代的結束,國家的重新統一,始於公元280年的西晉滅東吳,完成這個大業的主要人物,就是西晉名將王濬。

說到三國的晚期,讀過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會想起這樣的評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在許多受《三國演義》影響的人心裏,三國晚期是一個英雄乏善可陳的時代,《三國演義》裏的英雄,過了八十回之後,不是死得差不多了,就是垂垂老矣,這一時期的風雲人物,貌似是“一代不如一代”。事實上,三國晚期絕不是許多後人想象的那樣,而且,真實的局面恰恰相反。

三國晚期與早期,其真實情況,與三國小說裏的演義是恰恰相反的。客觀上說,從東漢末年到三國的中前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慘痛的破壞期,常年的分裂與內戰,導致國民經濟遭到了劇烈的破壞。國家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城市蕭條,無論是北方的東漢乃至魏國政權,還是東部的東吳政權,以及西南的蜀漢政權,都在這場暴亂中受害深重。僅就後人津津樂道的戰爭來論:東漢末年到三國的中前期,這期間多次戰爭的話題很熱門,但不爭的事實是,三國後期的戰爭,無論規模、範圍以及國家對戰爭的動員能力,都已經遠遠超越了三國前期。無論是曹魏滅蜀國,還是最後的西晉滅吳國,其戰爭的曲折程度和規模,都遠勝於赤壁之戰等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戰役。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足鼎立的局勢,讓當時中國的三個政權都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中國的人口、經濟,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恢復發展。這樣的一個時期,自然也是屬於英雄的舞台。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晚期不是人才凋零的時期,這時期的傑出人物,特別是軍事家們,其能力毫不遜色三國中前期的“英雄”們。最後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也是他們之中最優秀的人物,其中之一,正是西晉名將王濬。

在三國晚期,門閥大族已然迅速崛起,並日益把持國家政權,王濬,自然是一個家世很牛的人。

王濬,字士治,河南靈寶人,他的家族在當時非常著名,史載“世代顯貴”。按《晉書》裏的說法,他們家世代都擔任北方年薪兩千石的高官,典型的世襲權貴子弟。一般這種家族出來的,大多都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然而王濬卻例外。他從小機敏好學,年輕時候就博覽群書,外加他相貌英俊,很早就是當時的知名人物。

在那個重視“風度”和“出身”的時代裏,才貌雙全外加身世顯赫的王濬,大展宏圖貌似不成問題。但早期的王濬,卻相當地不上進,對做官根本沒興趣,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就是和一群狐朋狗友們四處遊玩。20歲以前,政府曾經幾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而且他的行為也很另類,在當時人的許多筆記裏,都記錄過他放蕩不羈的行為方式,比如曾經衣冠不整地招搖過市,或者是白天在大街上彈琴。甚至有一次,他因為和別人一點私怨,居然光天化日下和對方打群架,十足一個形骸放浪的“富二代”。說起這位“二世祖”,當地的鄉民們大多鄙視,史載“為鄉老所棄也”。

但過了20歲,王濬卻“浪子回頭”了,史料上對於他20歲前後的記錄,可以說是大相徑庭,不管是當時人的筆記,還是正史,說到他20歲之前的事情,大多是“為害鄉裏”“無意仕途”“嬉戲為樂”,可一過20歲,就成了“胸懷大志”“交遊豪傑”“力圖有功於國”。很能表現他那時候“胸懷大志”的事情是,有一次他家蓋房子,王濬特意在門口留出了幾十步寬的大路,這在當時看來很沒必要,王濬卻說“要是有一天我帶兵出發,這條路就能派上用場了”,這真是狂得沒邊。當時凡是聽到這句話的人,無不挖苦他兩句,王濬卻理直氣壯地回答:“陳勝都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當“鴻鵠”了。

後來他的人生證明,他這不是狂,而是真有這個本事。

王濬的官場起點,發端於他為官河東。當時他的職務是“河東從事”,也就是當地負責司法工作的檢察官。在這個職務上,王濬幹得很認真,認真到誰的面子都不給,凡是有違法行為的,都會被他大膽糾察,甚至和他家有關系的官員也不例外,而且越是和他熟,他辦案越嚴厲,是當地有名的鐵面無私的人物。他這個人眼光也很刁毒,能抓住各種貪汙腐敗行為的蛛絲馬跡,只要他巡查一個地方,當地官員就別想有任何事情瞞著他。這樣六親不認且嗅覺靈敏的人,在當地官員眼中,簡直是條人見人怕的“瘋狗”。

在河東當地,各路官員對這條“瘋狗”都格外怕,發展到後來,王濬走到哪裏,當地都會有一些官員連辭職報告都不打,立刻卷包袱逃之夭夭。有一次王濬從河東的最南邊,巡查到河東的最北邊,一路路過的各個縣城,先後有5個縣令聞風而逃,堪稱當時第一“官場殺手”。這樣當然得罪人,有一次,王濬在外巡查的時候,被人“雇兇”追砍,誰料王濬更猛,當場抄家夥和歹徒肉搏,1個人砍翻了5個歹徒,剩下的1個歹徒,被王濬從郊外追殺進縣城,直接砍得血肉模糊才算完。日久天長,他成了河東郡沒人敢惹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