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清朝火器大師戴梓(第2/2頁)

從人品上說,戴梓更是一個好官,他在12歲時,就寫下了“有能匡社稷,無計退饑寒”的詩句,可見拳拳憂國憂民之心。入仕之後的戴梓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在當時,可謂是德才兼備的名士。

但這位德才兼備的名士,結局卻是悲劇的。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戴梓以“私通東洋”的罪名,被康熙皇帝削去官職,發配遼東。這樣的罪名自然是“莫須有”,戴梓獲罪的原因,一面是因為他得罪了康熙信任的傳教士南懷仁,他多次出色的火器發明,讓以制造火器為本錢的南懷仁丟盡顏面,因此極力在康熙面前詆毀戴梓。更重要的原因,是戴梓向康熙帝上過《論兵事五策》,在這本奏疏裏,戴梓大膽的預測,弓箭將退出戰爭的舞台,火器必然會取而代之。對以“騎射為根本”的清朝貴族來說,這篇奏折可謂炸了鍋。因此攻擊戴梓的人始終不斷,最後被流放的結局也就無可避免。戴梓一直在遼東服刑到78歲才得到“特赦”,病死於回家的路上,禮親王之子召連在記錄此事時,也憤憤地說“人共惜之”。

更讓人惋惜的是戴梓的發明,戴梓精心研究的連珠火銃以及兵丁鳥槍,而後只是被清朝歷代皇帝用作“木蘭圍場”的打獵工具,從未用於實戰。至於曾在雅克薩和烏蘭布通立下大功的“威遠將軍炮”,此後也因後人不懂制作方法而廢棄。即使到了鴉片戰爭前夕,一心抗擊英國侵略的林則徐,也鬧了不知“威遠將軍炮”為何物的笑話。威遠將軍炮重見天日,是在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路上,從甘肅發現了威遠將軍炮的文物,自然又是一番感慨了。